中国国家话剧院组建十五周年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十五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十五载,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12月25日,拥有雄厚艺术创作资源和辉煌戏剧文化传统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正式组建,首任院长赵有亮。

十五年来,在文化部的正确领导下,在三届领导班子带领下,国家话剧院以创作和演出高质量、高品位的古今中外优秀戏剧作品为己任;肩负文化责任,倾心创作精品、重视人才培养、开拓演出市场;这是一片开创中国民族话剧的沃土,是一方驰骋戏剧梦想的舞台,是无数生生不息、辛勤耕耘的戏剧人的家园!

一、坚持“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的创作方向

2002年4月27日,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作为开院大戏在北京首都剧场正式上演,标志着国家话剧院崭新大幕正式开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部各级领导先后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彰显出国家话剧院的艺术水准。

当年,剧院接连推出了《萨勒姆的女巫》《老妇还乡》《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等五部风格迥异的新创剧目,既有现实题材原创剧目,又有世界名著,也有实验戏剧。可以说,建院之初的五部作品,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之精华,为新生的国家话剧院开宗立派,确立了鲜明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没有作品,难以立身;没有佳作,无以成家。十五年的艺术实践与探索中,剧院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的创作方向。全体演职人员怀着饱满的创作激情,以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创排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

(一)中国原创

十五年来,国家话剧院把发展中国原创作为重中之重,扛起扶持发展中国原创话剧的大旗,努力创排出一批观照社会现实生活、抒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话剧作品。

2002年创作的《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是国家话剧院组建后的第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下乡回城知青的曲折生活和感人故事;2004年创排的《厕所》从小处着眼,表现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三十年间的变迁;2005年,云集剧院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的话剧《红尘》,展示了一个柔弱女子的人生历程;2006年推出的《荒原与人》着力刻画人与自然、爱情、信仰间的博弈,有着饱满的诗意激情和行云流水般流畅的戏剧结构;2007年,根据张爱玲名著改编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巧妙地以“一角二人”的创新形式,解构都市男女心中的爱恨情仇;2008年,国家话剧院与成都艺术剧院联合创排的《坚守》,成为国内第一部以汶川大地震为题材的舞台作品;2009年,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这是最后的斗争》实现了“奏响一曲正气歌”的创作目标;2010年,《向上走、向下走》描摹底层小人物的酸甜苦辣;2012年,根据经典名著《红岩》改编的话剧《红岩魂》,重塑红色经典、追寻理想信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现实题材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根据作家余华作品改编的话剧《活着》,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了“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的思想;《枣树》折射出北京胡同拆迁中普通百姓的人情冷暖;《长夜》以现实题材的艺术力量,书写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情感,表达中国梦想;《中华士兵》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作品,塑造了中华士兵尽忠报国、舍生雪耻的英雄群像;《谷文昌》再现了福建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在剧目创作过程中,剧院始终传承传统文化血脉,从永不褪色的中华历史故事和思想理念中挖掘取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营造出中国舞台意象,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2003年,根据元杂剧创作的《赵氏孤儿》,以民族化与现代化交融的艺术追求,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的内涵;2008年,《霸王歌行》以先锋手法重塑西楚霸王项羽,表达了理想主义的美学追求;《天朝·1900》表现了庚子风云中北京城众生百态;《四世同堂》巧妙地将老舍85万字的巨作浓缩成近三小时的戏剧,展现了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家国情怀;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大宅门》,2013年被国家话剧院改编成话剧,一经推出,赞许不断;《青蛇》将古老故事运用现代意识进行解读;《伏生》在悲怆的感慨中道尽文化与人的关系,发出对人生选择与意义的拷问;《北京法源寺》以戏剧的视角观照戊戌变法中的人性,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杜甫》将诗人颠沛流离、艰辛曲折的个人命运融汇于时代命运的大背景下。

近年来,国家话剧院深入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长夜》《中华士兵》《杜甫》《谷文昌》《临川四梦》等剧目主创人员本着严谨的创作态度,认真完成艺术采风,激发创作灵感。

(二)世界经典

国家话剧院建院之初便注重对国外经典作品的学习与借鉴。众多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以国家话剧院艺术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和成熟的技术被一次次搬上舞台。

《萨勒姆的女巫》根据美国著名作家阿瑟·米勒《严峻的考验》改编,展现出拷问灵魂的力量;根据俄罗斯经典名剧改编的《青春禁忌游戏》,直逼人性的冷峻,使这出“青春游戏”具有了很强的批判现实色彩;根据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的作品《普拉东诺夫》改编的同名话剧,力图让观众重新认识契诃夫,召唤当代“精神贵族”;《哥本哈根》是英国著名编剧迈克·佛雷恩的作品,该剧以科学为视角,使枯燥高深的物理学争论在舞台中鲜活而深刻;根据法国作家雨果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九三年》,拥有众多肢体表现、诗化对白以及“人偶同台”的表现方式;《…Sorry》这部略带荒诞和黑色幽默的喜剧,饱含乡愁,表达出追求心灵净土的真挚情怀;《玩偶之家》改编自易卜生名著,采用英汉双语形式,专业的京剧和民乐表演为该剧增色不少;2007年,由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作品改编的《奇异的插曲》,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着重表达人物历经爱情折磨后,毅然投身科学事业的勇气;《明》将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与明史进行大胆嫁接;由国家话剧院与国家大剧院联合制作的话剧《简·爱》以细致、考究、诗意的手法表现名著经典;关注阿尔兹海默症的《离去》,刻画当代家庭生活的情感关系;2015年,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历时三年联合打造的《战马》中文版成功首演,并在短短一年时间演出203场,创造了票房收入3600万元的演出奇迹。

(三)实验探索

十五年的创作历程中,国家话剧院从不拘泥于传统戏剧的排演方式,不断冲破固有戏剧格局的束缚,积极探索实验先锋戏剧的表现手法,通过一部部具有强烈舞台张力和新颖戏剧体验的作品,引领中国先锋戏剧发展之路。

小剧场话剧《恋爱的犀牛》2003年首次亮相国家话剧院舞台,在2012年迎来了1000场演出,成为中国小剧场话剧史上一段难以复制的“神话”;创作于2007年的小剧场话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创造性地将热情洋溢的即兴表演和扎实的现实题材表演熔为一炉;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尤涅斯库作品创作的荒诞派话剧《犀牛》,通过纯白的舞台、纸糊的服装,以及泼墨的舞台表达,带来一种全新戏剧体验;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作品改编的《美好的日子》,挑战最具难度的“戏剧马拉松”,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

近年来,国家话剧院注重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为青年艺术人才提供了实验探索的展示平台,《白夜》《花心小丑》《青蛙》《特殊病房》《美好的日子》《比萨斜塔》《长子》《爆米花》《罗刹国》等一批剧目中,青年主创团队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出色完成了创作和演出任务。

二、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舞台艺术的生命在于演出,只有抓好创作与演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既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欢迎,并在群众口碑和市场竞争中不断打磨提升,从而实现“两个效益”双丰收、两促进。

(一)公益演出深得民心

国家话剧院始终肩负国家院团的社会职责,十五年间,坚持“低票价”惠民政策,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走进剧场欣赏戏剧的魅力。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大地情深”等公益活动,深入全国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慰问演出,为当地百姓送去温暖与快乐。

2006年起,剧院积极投身“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十年间,《青春禁忌游戏》《哥本哈根》《这是最后的斗争》《向上走、向下走》《俺爹·我爸》等一批优秀剧目走进校园,让全国师生欣赏到高水平的话剧作品,拓展了大学生的艺术视野,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近年来,剧院加强戏剧教育普及工作,结合演出剧目开展了亲子体验课、赏析会、演后谈等一系列形式丰富的普及教育活动,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让观众读懂戏剧、看懂戏剧。

(二)演出模式日臻成熟

十五年间,国家话剧院演出场次总计5000场,观众人数超260万人。这庞大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全院演职员工对话剧艺术的执着坚守和辛勤付出。

2003年,首届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演出周开幕,《赵氏孤儿》《青春禁忌游戏》《恋爱的犀牛》和《萨勒姆的女巫》四部剧目在上海演出反响强烈,也由此拉开了国家话剧院全国巡演的序幕。

2005年,为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家话剧院推出了“戏剧月”,取得良好效果。

2009年,国家话剧院推出了“国话之秋演出季”,以整体包装、集体推广的全新方式面向观众。这是剧院组建以来第一次正式面向社会举办的大型演出季。此后“国话之春”“消夏戏剧广场”应运而生,形成了“长时段、多剧目、多场次、多场点”的“一长三多”演出新模式。

2010年起,国家话剧院积极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甄选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进行展演,充分发挥出国家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自2014年起,国家话剧院推出“全国演出季”,不断开拓演出市场。目前,已分别在新疆、上海、重庆、天津、辽宁、台湾等地先后亮相,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追捧。2014年,剧院还成功举办“国家话剧院小剧场演出季”,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受邀参演,起到了搭建戏剧交流平台、提升小剧场演出质量的积极作用。

为集中展示全国话剧创作整体实力、精神风貌和发展态势,切实推动中国原创话剧发展,2015年,国家话剧院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开创性地将国有院团、民营院团以及社区剧团在内的全国艺术院团共聚一堂集中演出,开展了主题论坛和多场“话剧进校园”“话剧进社区”公益活动。2016年,国家话剧院与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强化“央地合作”理念,联合主办了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将戏剧文化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共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全面提升区域内文化氛围与文化品质,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国际交流日益活跃

多年来,国家话剧院在对外交流方面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发展策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为了进一步促进国际戏剧的交流,推动世界各国最新戏剧成果和观念的融通,2004年,国家话剧院举行了首届“国际戏剧季”,至今相继举办了“永远的契诃夫”“永远的易卜生”“永远的莎士比亚”“华彩亚细亚”“华彩欧罗巴”等主题演出活动,时至今日,“国际戏剧季”已成为剧院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

从2002年《纪念碑》赴日演出起,剧院打开境外交流演出的大门,之后,《生死场》《半生缘》《琥珀》《青春禁忌游戏》《厕所》《镜花水月》《下周村》《霸王歌行》《四世同堂》《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时尚版、《堂吉诃德》《这是最后的斗争》《西厢记外传》《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理查三世》《远离阿贡当市/打造蓝色》《罗密欧与朱丽叶》《映彩诗乐——音乐诗朗诵会》《蝴蝶》《活着》《青蛇》《四川好人》《红色》《北京法源寺》《大宅门》等剧目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中国戏剧影响力显著提升。

(四)建立“保留剧目制”

近年来,国家话剧院重视剧目建设与积累,坚持在加强原创作品的同时,推行优秀经典保留剧目轮换上演制,让更多优秀剧目得以反复锤炼,常演常新。

《死无葬身之地》《纪念碑》《萨勒姆的女巫》《生死场》《俺爹·我爸》等一批保留剧目被赋予新的生命重返舞台,再次展现出经典剧目的魅力。

三、践行“团结、担当、传承、创新”的剧院精神

国家话剧院是艺术人才的梦想摇篮,是艺术家的创作港湾。剧院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十五年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艺术家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批活跃在舞台和影视剧中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设计等领域的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屡获国际与国内各项艺术大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五年来,剧院党委紧紧围绕剧院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加强剧院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开展了深入学习“三讲教育”“科学发展观”“党员先进性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2014年,剧院将党建工作延伸至艺术生产一线,在剧组中成立临时党支部,相关做法得到部领导肯定,并推广到多个中直院团。同年,“团结、担当、传承、创新”的剧院精神正式发布,全院职工以此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剧院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2011年5月,随着国家话剧院剧场及办公楼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全院上下多年期盼拥有一座剧场的梦想终于实现。经过五年的运营,国家话剧院大剧场、小剧场和先锋剧场“一大两小”的三个剧场,为艺术家搭建起宽广的展示舞台。

物换星移几度秋,即将到来的2017年,国家话剧院将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文艺观、价值观为基本遵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打造《谷文昌》《人民的名义》和《国之大臣》等一批新创剧目,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和“2017国际戏剧季”活动。

十五载的光荣与使命,吹响了中国戏剧发展的集结号,也承载了中国戏剧工作者的梦想。国家话剧院,这座国家级话剧艺术的殿堂即将开启崭新的历程,继续坚持“中国原创、世界经典、实验探索”的创作方向,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体演职员工将用昂扬的精神风貌、高超的艺术水平,努力为人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