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 图书馆 社区 企业
四方合力打造智慧图书馆
“如今到图书馆看书、借书,就像在路边租一辆共享单车那么轻松。”日前,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白庙路社区的智慧图书馆借出图书的张先生说。从去年开始,西安市碑林区出现了一种智慧图书馆——读者只需微信扫码认证并交纳100元押金就可以轻松借到书。智慧图书馆推出后,深受市民喜爱,目前已建成8座,分别位于社区与学校中。这些图书馆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有统一的标识,24小时不打烊,为广大市民提供便利的图书共享服务。
在碑林区南二环永宁苑小区,几乎一夜间“长”出的玻璃房屋,一度让社区居民猜了好久。结果,玻璃房屋里没有摆放麻将桌,也不是销售日常百货,而是放置了约6000册的图书。原来,这些玻璃房屋是西安市图书馆的社区分馆。
为了突破传统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地域、服务时间、服务方法等方面的限制,西安市文广新局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上积极创新,率先在碑林区试点建设社区智慧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均施行“四位一体”的建设运营模式,即由政府、图书馆、社区(学校)、企业共同运营。具体而言,由政府审核拨付资金,公共图书馆提供书籍,社区(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具体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建设、图书管理及更新、日常维护等,四方携手为读者共同构建一个提供纸质和电子书资源的阅读服务体系。
作为建设和日常维护单位,西安群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亚萍告诉记者,该类图书馆突出“智慧”特性,借助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现现代化管理。通过智能防盗系统,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社区居民通过将身份信息与掌纹识别系统捆绑,可真正实现“无卡式”借阅。图书馆安装电子阅读系统,共享公共图书馆的海量资源,是将公共图书馆搬进社区的有益尝试。
因历史原因,西安市碑林区至今没有区级图书馆,与该区建设“文化碑林、书香碑林”的目标不相匹配。对此,当地文化主管部门下力气推动智慧分馆的建设,就是要弥补文化场馆特别是图书馆不足的短板。西安市碑林区文体局副局长任长坤说:“未来几年,碑林区还将在辖区再建设投运约30个智慧图书馆,营造书香氛围,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
位于西安仁厚社区的西安图书馆仁厚社区分馆是陕西省内首家24小时社区智慧图书馆,于2016年4月开馆,面向本社区及周边群众提供免费借阅图书。2016年底,该馆完成借阅5200人次,入馆阅览人数达56880人次,图书流通率达130%,读者借阅率为1037.05%。借阅率、流通率均远远超过传统图书馆。“碑林区建设这样的社区智慧图书馆是件好事。如何引导更多的人来读书,如何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是完成硬件建设后要下功夫去做的事情。”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逸伦说。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繁华商业区的渭南城市书房信达馆今年初正式开馆,与社区智慧图书馆运营模式相同。该馆是临渭区图书馆分馆,由陕西信达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无偿提供200平方米建设场地,文化部门提供文化设施和图书,临渭区图书馆进行专业管理、提供日常服务。三方合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互促共赢。
“我娃喜欢来这里看书,经常要我把她带来,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看累了,再带娃到外面玩一会儿去,很方便。”读者朱亚珍说。据悉,每周二至周日下午2点到晚9点,读者可以在城市书房内免费阅读文学、少儿、政治等类的7000多册藏书、上万册电子图书,馆内无线覆盖,免费上网。市民只需开通“一卡通”业务,就可实现与临渭区图书馆的通借通还。
“虽然书房建在市区繁华地段,但是我们场地使用没有花一分钱。”临渭区图书馆副馆长、渭南城市书房信达馆负责人赵辉表示,城市书房概念提出来以后,得到了当地企业的大力支持。如今,书房建成后产生了很好的反响,有更多的企业主动找到文化主管部门洽谈合作。
像信达广场这样的繁华地段,临街商铺每平方米的月租金在3000元左右,企业为什么乐意无偿提供呢?据悉,渭南市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并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给予相应的优惠。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也是一个体现企业价值、树立企业形象的机会。
渭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光表示,自从《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印发以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探索的方向,渭南市在这方面也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采用“政企合作、文化增值、百姓受益”的共赢模式,鼓励探索吸引社会力量丰富公共文化内容的供给之路。把书房建在城市繁华地段,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阅读新体验,是构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的一个亮点。按照计划,今年,渭南将陆续在更多的人流密集地段建设城市书房,让更多市民共享轻松阅读的便利。(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