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实践
李岳定
7年前,我局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全市统一配送的模式。这一模式一经推出就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受到了城乡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
一是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财政投入、文化部门统一配送,从根本上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有明显的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二是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程度。通过文化部门统一配送,改变了以往农村文化培训、文化演出等活动“一头热”“一边倒”的现象,使得偏僻、落后的山乡村落常年都能同样的享受与其他地区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在地区之间的均衡性。
三是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不断地推动文化部门工作常创常新。多年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也使文化部门了解和摸清了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既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但同时也对文化部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继续实践、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手段和形式,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精准、到位的文化服务。
(作者系余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
专家点评:开放选择 优化配置 引领需求
巫志南
近年来,余姚市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工作要求,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围绕如何更有效地满足和引领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文化配送模式”,初步形成了“需求导向、开放选择,优化提升、引领发展”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余姚模式”。主要创新亮点分析如下:
一是需求导向。余姚市及时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分别建立起网络意见箱、网上互动区、微信互动群、网上反馈会等有效载体和渠道,即时高效地了解需求、传递信息,指导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二是开放选择。余姚市聚焦“谁供给”这个牛鼻子,变“脚下”为“天下”,一视同仁、开放选择,鼓励竞争、优胜劣汰,政府购买服务向供给实践考评中绩优者倾斜。
三是优化提升。余姚市以“开放选择”为基础,辅之以“优化提升”,适度聚焦有优秀服务经历的主体,以星级评定的方式予以确认,持续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较为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伙伴群”。
四是引领发展。余姚市除了以星级评定引导供给主体不断上升,从而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之外,还注重把“一人一艺”艺术普及、高雅艺术走向基层,作为面向全体百姓培育兴趣、养成良习、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提升素养的重要抓手,实践中余姚市还在不断增加“引领”的权重。
(作者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