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版权、做直播、编字幕,国家大剧院线上直播五年多
古典音乐 触“手”可及
“好高大上的音乐会啊!刚才的镜头,吹双簧管的小哥好帅!”“给高清效果点赞。”
在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与互联网平台合作的直播页面上,弹幕铺天盖地。作为一场古典音乐会的直播,这样的场面并不多见,但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的工作人员对此已经司空见惯。互联网时代,动动手指,轻点鼠标,郎朗、吕思清、戴玉强等艺术家的面孔就出现在屏幕上,美妙的音乐通过网络传递到观众的耳朵里。在这屏幕背后,有一支专业的队伍,坚持把最优质的古典音乐资源制作、推送上网,一坚持就是5年多。
2011年底,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上线,半年后,古典音乐频道客户端“大剧院·古典”上线。目前,古典音乐频道日均访问量保持在12.3万,APP下载量超过96万次。从上线开始,古典音乐频道就坚持每年推出自制的国内外音乐会、歌剧等演出56场,并坚持推出外购演出项目。2600多张唱片、近800场现场演出“躺”在APP中,时时被点播。
古典音乐“触网”,可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国外演出团体对版权要求非常严格,不同的演出和曲目,版权可能属于演出公司、唱片公司或者艺术家本人,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工会也可能对演出或直播有要求。”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王路藜介绍,很多能在网络端亮相的演出都经过了他们的多轮谈判,才最终拿下。即便院团和艺术家之前答应直播,等到了现场,情况也可能有变化。“有时音乐家原本答应了,可到了北京,感觉身体状况不太好,就不愿意直播。”古典音乐频道运营负责人侍莹莹说。
导播是将好的演出网络直播出去的关键人物。王莹在大剧院影视节目制作部担任导播多年,《阿依达》等歌剧和新年音乐会等重量级音乐会都由她操刀。她介绍,直播音乐会不仅是传递音乐和画面,更重要的是,用镜头这双眼睛引导观众:下面该关注哪个乐器,音乐的情绪应该是什么样的。“就像用镜头语言做导读,画面的节奏和音乐的情绪一定要匹配。”
为了直播音乐会,王莹和她的导播助理、6位摄像、2位视频技术、3至4位录音师从来都是提前做功课。对着每一支曲子的总谱,他们会分析每一件乐器在什么时间发出什么声音,并据此画出直播需要的分镜头本。一场音乐会“分割”下来,通常都有数百个分镜头之多。音乐会直播几个小时,王莹和她的导播助理就要口干舌燥地说上几个小时,眼睛还盯着好几块显示屏,手上切换画面的动作也是“根本停不下来”。这场面,真的是“不止一个人在战斗”。
王莹介绍,这项工作既跨界又专业,直播时必须“一次到位”,出了错都没有弥补的机会。“但我们的团队已经相当默契,给一个眼神,助理就知道我想干什么。”她的语气里透着自豪。
看过歌剧的观众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你不懂意大利语、德语或者法语,歌剧演员一唱起来,你一定会自然地瞟向屏幕下方的中文字幕。而字幕的制作和播放,都是由大剧院的字幕操作员完成的。
每场歌剧演出,从拿到剧本开始,字幕操作员的工作也就开始了:先对着剧本和总谱,把中英文字幕一一对应;再把一部歌剧“拆分”成500多条甚至700多条的字幕;然后把每条字幕的进入点画到总谱的相应位置,演出时听着音乐、照着总谱工作……
直播对于字幕操作员来说也是一项挑战,大剧院的一位字幕操作员记得,在歌剧《爱之甘醇》演出时,到了第三幕男主角的咏叹调,指挥看歌唱家状态很好,就临场“加戏”,让歌唱家把这段咏叹调当场重唱了一遍。这边咏叹调的音乐重起,字幕操作员也迅速做出反应,“哗哗哗”,把字幕PPT飞速往前倒了十几屏,恰好停在咏叹调开始那一句。“啪”的一声,点击播放,与歌唱家的歌声完美同步。
《北京日报》5月8日 12版 记者 韩 轩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