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日益紧张的上海市郊,如何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年年有增量?在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公共文化的“家常菜”如何翻新花样?在公共文化欠账最多的文化末梢地区,如何实现精准、有效供给?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过程中,上海市嘉定区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全域模式,即让建筑服务空间、社会公共空间、网络数字空间等融为一体,让服务无处不在。
多举措探索公共阅读全覆盖
嘉定区大学退休教师谢步罡喜欢到离家不远的百姓书社看书。“我喜欢庄子,这两本书的解释很好。”谢步罡指着面前摊开的两本书告诉记者。坐落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城市中心商圈,这座名为“嘉友站”的百姓书社闹中取静、读者众多。房主新天地乐宸置业公司放弃了每年60万元的租金,无偿腾出250平方米商业用房,改建为公共图书馆。
在嘉定区南翔镇新丰村,村民朱阿姨家里几年前建起了一家百姓书社。“以前看书是件难事,想看新书、好书更难。虽然区里、镇里都建了图书馆,但这么远的路程,我们不方便过去。”朱阿姨说,自打家里建起百姓书社,村民平常都爱上这儿来读读书、看看报。
从2006年试点至今,嘉定区建立了100家百姓书社,这一特色文化载体遍布全区12个街镇的农村地区,集中体现了“延伸服务、深化服务、提高社会效益”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新动向。
2016年,嘉定区又启动建设“我嘉书房”,该项目采用政企合作模式运行,融合了24小时自助图书室、社区文化空间、公益休闲区域等多元功能,为社区居民打造了一个高品位、多功能的休闲阅读综合空间。“‘我嘉书房’不但纳入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系统,与全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还提供自助借还图书、自助办理读者证等便捷服务。同时,还能接受社会各界前来申办的各类公益性阅读分享活动,为创设高品质阅读空间不断升级‘服务牌’。”嘉定区图书馆副馆长黄莺说。
“文化云”全域共享
在嘉定4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限的公共资源如何“分摊”到市民头上,满足大家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嘉定云”的出现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时间和地域限制,开辟出一条文化服务的新路径。
2014年底上线的“文化嘉定云”比“文化上海云”提前两年诞生。市民在手机上下载“文化嘉定云”软件后,只需在网上操作,就能从这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上了解区内各类文化活动信息。“我们一家以前较少参加文化活动,偶尔看场电影。现在我们通过‘文化嘉定云’订了多场演出的门票,一个月起码要去看一次戏。”市民庄敏介绍,自己已经成了嘉定区文化馆的常客。
据嘉定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互联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后,“文化嘉定云”实现了从“文化活动找观众”到“观众自主选择文化活动”的转变,办活动不再需要特别考虑组织观众、收集反馈意见等问题。“只要是好的演出,售票基本都是秒杀状态。比如,我们举办的美术工笔画培训,20个学员的名额在网上一放出来,一两分钟内就被抢光了。”嘉定区文化馆馆长李辉说,“我们平台上还有吐槽区域,现在很多人在这里交流,提出各种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就根据这些意见,研究出了黑名单制:一年超过3次没有来现场领票入场的人,后台就会记录在案,今年就不能抢票了。”
不仅如此,在“网上书房”板块,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和3000余万篇文献资料、200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10万条数据库信息、3万部文学作品原声录音等资源实现“亲密接触”。在“数字展馆”板块,嘉定孔庙、韩天衡美术馆等文化景点和嘉定竹刻、名家篆印等优秀传统文化瑰宝通过3D技术呈现在网络上,一些出门不便的老人在线即可身临其境地享用这些公共文化资源。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针对嘉定区安亭镇发展速度快,原文体中心无法覆盖全域的实际,该镇文体活动中心方泰分中心今年成立,这是上海首家采用“公共项目+社会运作”模式的文体场所。政府提供场馆、设施等硬件,运营管理和服务内容提供则交给专业化的公司。安亭镇党委宣传委员钱亚萍说,通过招投标,政府选择运营公司,并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向运营公司支付费用。而运营公司必须承诺提供一定数量符合标准的服务内容。为了督促运营公司提高服务质量,当地政府还引入了第三方监督机制。
在嘉定,很多个人也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来。大来古钟展示馆位于安亭市民广场东侧,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该馆馆内展示的近200件世界古钟藏品由李大来夫妇无偿捐赠。李先生今年85岁,他一生钟情于机械装置,离休后迷上了收藏古钟。“安亭基层干部很实干,我把所有藏品全部捐赠给政府,希望建设一个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性科普基地。在这家展示馆,参观人员可将钟表拆开观察,这是目前其他钟表馆做不到的。”李大来说,现在他还和其他四五位志愿者义务承担起博物馆的管理和讲解任务。
“全域覆盖、全域服务、全域均享,嘉定区将继续在普惠基础上探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全域模式的新理念和新路径,把握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机遇,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建设成果。”嘉定区文广局副局长朱虹说。
(本报记者 王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