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非遗传承:社区校园全覆盖

来源:中国文化报

黉门街社区的传统艺术表演。本报记者 陈 曦 摄

“我看台下观众都兴趣十足,不如让我也试试操纵这个木偶?”6月10日,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首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的民苑小广场上,成都皮影戏市级传承人杨露群带着四川独特的大木偶,为观众演绎了川剧经典剧目《人间好》,生动活泼的表演令主持人也忍不住想要体验。

本次非遗节不仅集中展示了成都非遗进社区的成果,来自全国各地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展演活动更是让群众真正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成为推动非遗传承的务实之举。

在黉门街社区,群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已成为常态。据社区党委书记申民辉介绍,按照文化部“让非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要求,社区党委提出了传统文化进社区的“八字”工作方针——“挖掘、进入、活力、运用”。为挖掘非遗传承人、手工艺能人,社区常年举办“达人秀”活动,并推动这些人才开设剪纸、钩编、蜀绣、陶塑等传统手工制作培训。手工达人曾建肢体有残疾,但常年免费将手工技艺传授给社区居民,在文化传播中彰显人格魅力。

经过数届非遗节,成都市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搭建平台,让民众投入非遗传承中,比让他们光做“看客”更有价值。

“我学习竹琴快两年了,我喜欢它的声音,非常好听。”10岁的蒋佩希是武侯区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学生,该校作为“四川曲艺传承基地学校”,自2010年开始定期开展金钱板、竹琴等曲艺项目。6月10日的这场展演上,四川竹琴省级传承人罗大春带领该校数十名学生表演了竹琴节目《传承》。罗大春说,他发现了几个好苗子,会对他们着重培养,以继承竹琴衣钵。

从校园到社区,非遗的保护传承显然建立起了更完善的链条。

6月10日下午,在成都市高新区石羊街道府城社区的非遗展演上,府城社区古琴社的一首《流水》让观众瞬间安静了下来。据领队庹闵介绍,自2008年成立以来,古琴社立足社区,辐射整个成都,推广古琴技艺。目前社里有300余人,将近一半是“80后”。

“很羡慕成都的群众能够如此便利地体验、学习非遗。”在府城社区结束表演后,来自云南省德宏州的72岁的傣族孔雀舞国家级传承人旺腊说,自己是第二次参加非遗节,从博览园到社区,他见证了非遗节将非遗传承一步步推进。“回到云南后,我不仅要继续将孔雀舞送进社区,更要将它‘种’在社区。”

据了解,本届非遗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表演艺术队伍深入成都市22个区(市)县,开展300多场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展演活动,让非遗节真正成为“文化的盛会,民众的节日”。

(记者 付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