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期间,斐济苏瓦国际学校的孩子们观看由斐济中国文化中心和河南省少儿图书馆共同主办的“我的科幻童年”——儿童绘画作品展。 赵骄健 文/图
前不久,河南省文化代表团一行访问斐济,陆续举办了主题摄影展、儿童绘画展,还向斐济图书馆捐赠了图书。这期间,一个细节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从摄影作品、儿童画的装裱,到每一幅作品的注解说明,再到活动的海报设计,代表团尽显用心、细致和周到,就连所赠每一本图书背后,都贴有中英双语的“中斐友好”“中国郑州”等小标签。这些举动虽微不足道,却反映出组织者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足够重视,值得点赞。
近年来,一些走出去的国内团组或是在海外的相关机构,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时,往往不注重细节表现,套路多,新意少,简单粗糙多,精雕细琢少。如国内团组因缺乏与驻外文化机构的双向沟通,同类型文化项目多次输出或盲目输出,针对性不强,导致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或效果不明显;又如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挖掘不够,内容和形式都存在局限性,每次走出去的形式都是文博展览和综艺演出,在推出展览时也总是讲话、剪彩、看展三部曲,造成“开幕时热热闹闹、开放日门可罗雀”,有些文艺表演则生搬硬套,忽略内容的亲和力和对观众的感染力。很显然,这些浮于形式和表面的文化交流,不仅不能拉近与国外民众的距离,有时甚至会有矫揉造作之嫌。
实践证明,善于创造细节、优化细节设计的文化交流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6年7月,在斐济举办的纪念建党95周年主题展览“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文明历史图片展”开幕式上,中国驻斐济大使张平亲自担任讲解员,为斐济议长吉科·卢维尼等5位部长级政府官员和现场民众介绍中华民族从远古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此举打破了由专业讲解员介绍展览的传统,不仅增强了活动本身的鲜活性,也拉近了两国政府和人民间的距离。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2017‘中国文化周’——非遗茶会”活动中,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客串“女儿”和“老爸”,共同献上现代舞《父亲》,既贴近生活,又形象生动,也是传统文化活动通过细节策划,让受众入眼、入耳、走心的例证。
现如今,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各国都在大打文化牌。前不久,斐济政府专门为受邀参加中国国际非遗节的代表制作了印有统一字样的短袖衫,细微举动彰显了对本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重视。同样,在国土面积仅1.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百万的斐济,除了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斐济中国文化中心,还有来自法国、英国、印度、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机构,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种背景下,注重细节表现更应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题中之义。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华文化要想获得更多青睐,除了资金、政策的投入和保障,还在于坚持不懈的细节表达。
这里的细节应是多维度的:内容是否有的放矢,能否契合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审美需求;形式是否精心推敲,能否做到生动活泼、双向互动;综艺表演节目安排是否紧凑,情节是否引人入胜、让人产生共鸣;节目单是否准确优美;活动新闻宣传是否有亮点、有看点……
至于如何做好对外文化交流的细节表现,笔者认为,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无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当代文化精粹,都是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据和源泉,都值得向世界人民介绍和分享。只有坚定自信,不断挖掘,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才能把海外文化交流做细、做实。其次是加强创意策划。不断完善创意和策划的过程,正是寻找细节、创造细节的体现。此外,优化资源供给也很重要,这体现在:国内资源供给端要加强统筹,因地制宜制定资源配置方案,精准实施;海外文化机构遵循“配送”和“选择”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驻在国实际打造文化套餐,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