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专家建言纪录片“走出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专家建言纪录片“走出去”:

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声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纪录片凭借真实性、折扣率低等特点,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而作为推动纪录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国际性影展,则可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1月1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节目研究所、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主办的金树国际纪录片节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业内专家学者等结合金树国际纪录片节(以下简称“金树节”)这一样本,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趋势,中国纪录片如何借助影展进入国际主流社会、传递中国声音,以及如何打造纪录片产业链、构建自己的纪录片节展平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纪录片年产量已达1.9万个小时,超过英国的1.5万个小时。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生产总投入34.7亿元,总产值超过52亿元,但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纪录片出口规模只占整个影视类产品的0.88%,走出去的体量还很小。缺乏传播交流的有效平台与途径,仍是制约许多优秀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原因。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外举办的国际纪录片节,金树节每年秋季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设有展映、评奖、论坛、投资、交易、交流等活动,虽然创办仅两年,但在传播力、影响力、凝聚力等方面表现突出。

据中国传媒大学电视节目研究所所长张雅欣介绍,2016年首届金树节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387部影片报名参赛;2017年第二届金树节吸引了92个国家和地区的1017部纪录片参加;而定于2018年9月举办的第三届金树节,截至目前已有1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部纪录片报名,预计举办时将超过4000部。金树节的片源国别、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专业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也不断得到业内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金树节,越来越多国内制作的纪录片被介绍到国外,首届金树节就有56部,第二届金树节上升到103部,《最后的棒棒》《隐士》等中国纪录片还获得最佳短纪录片奖、评审团特别奖。金树节期间达成多项版权交易和合作意向,如中国南京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父亲》被印尼版权商购买播映权;《最后的棒棒》签署了海外版权代理协议。有关中国纪录片市场的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也为展示中国元素、传递中国声音发挥了积极作用。

“纪录片题材触角广泛、内容纪实,是我们与世界人民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认为,纪录片走出去有多种方式,参加国际纪录片节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参与,根据人类的共同命题创作,中国作品作为其中一分子共同走向世界,这样的传播接受度会更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所副所长、研究员朱新梅也表示,参加国际性节展是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探索自己在国际上举办相关节展,有助于把国内一流的作品更多、更好地带出去。“目前亚洲是中国纪录片主要的出口地区,随着中国纪录片产业的进一步壮大和质量的提高,在欧洲‘核心地带’开展的金树节为纪录片走出去贡献更多力量。”

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宣传管理处的张形九说,近几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先后组织北京市的优秀纪录片制作播出机构,赴法国、荷兰、英国、加拿大等国参加国际知名纪录片节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金树节是中国企业首次在海外主导主办的国际纪录片节,通过这座“金桥”,不仅可以让中国纪录片进入更多海外播出平台,令更多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化,也能在国际合作中学习先进的节目制作技术和项目运营管理模式,提升中国纪录片行业水准。

2009年中国纪录片总产值不到5亿元,2016年接近53亿元,近1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5%,纵向来看进步极大,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说,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遵守既有的国际纪录片传播规则,也要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形成中国纪录片的产业体系。他认为,金树节可考虑多选择一些易被国外观众接受的中国作品,让他们由此接近我们的人群和文化并产生兴趣,搭建中国作品和西方平台之间的桥梁。

五洲传播中心国际推广总监刘炜等几位参加过金树节的与会代表认为,金树节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国际上对纪录片节的需求,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纪录片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强劲发展态势。金树节严格按照国际著名纪录片节展模式组织运行,在影片质量、评奖权威性、嘉宾邀请、论坛设计、市场交易额、媒体报道等方面都表现突出。高度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准、高度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获得了业界专家和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这些对于中国打造世界一流的节展非常有启发。

对如何进一步办好金树节等节展,与会代表也提出了不少建议。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捷提出,坚持国际化理念,面向未来;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节目中心主任严崴建议,抓住市场契机,按照新时代要求调整工作方式;还有专家建议适当增加金树节的中国元素,如每一届可从中国经济、文化、名胜等方面确定一两个专题进行重点展映交流与评介;引导、鼓励海外机构拍摄制作并展映与中国有关的纪录片等。金树节主席、华云尚德国际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滨说,下一步,金树节组委会还将建立常态化纪录片人才和片源储备库,拓展纪录片国际营销网络,搭建国际纪录片版权交易平台和文化贸易平台,既在这个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又通过版权交易促进文化贸易,推动纪录片全产业链开发。

本报记者 陈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