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第二届年俗文化节成果丰硕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化进万家 万家爱文化

——鄂尔多斯非遗博览会暨第二届年俗文化节侧记

  

蒙古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凤琴(左)在博览会上现场传授技艺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依然灯火通明,大伙儿热火朝天地为第二天开幕的鄂尔多斯非遗博览会暨第二届年俗文化节做着准备。在年俗文化展区,一批来自鄂尔多斯市及内蒙古各地的老物件紧锣密鼓地布展,一名身着黑色外套佩戴党徽的中年人忙活着。他叫张继业,是鄂尔多斯民间收藏协会的会长,这些“宝贝”由他和会员收集而来。多年间,他为少数民族地区整理了大量民间藏品,自己也在各种展览间奔波,为了保护藏品,张继业经常自带被褥席睡在展馆里。

鄂尔多斯非遗博览会开幕后,张继业依然在自己的展区里“巡视”。“这次鄂尔多斯市群艺馆组织的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通过这些老照片、老物件的展示,能让观众回忆历史、了解过去,从而对当下的幸福生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孩子们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教育机会。所以,当群艺馆通知我参加时,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说着,张继业随手将一只老茶杯扶正摆好,匆匆起身,“这次还展示了很多非遗项目,我要去好好转转,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很快,张继业来到非遗展区,不停地用手机拍摄,不想错过每一种老手艺的展示。本届非遗博览会以“民族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以传统手工艺活态展示、非遗技艺体验、非遗衍生品和文化创意产品展、鄂尔多斯民间文化艺术品交易会等活动为重要项目内容。

“做这个博览会的目的是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手工艺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探索非遗保护的新途径,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促进非遗保护与交流。让‘躺’着的文化遗产‘站’起来,始终是鄂尔多斯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丁云岗说。

随着非遗工作的开展,鄂尔多斯市如今建立了完整的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四级保护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6项、自治区级90项、市级163项,代表性传承人超过300人。在非遗展演活动中,年近七旬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鄂尔多斯短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哈勒珍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她手中操着一把三弦,声音清脆明亮,曲调高亢悠扬。作为牧民,自幼在草原上的哈勒珍和父母亲学习弹琴唱曲,她的声音遍布那达慕等节庆活动。几十年来,哈勒珍一直自发坚持教授短调民歌技法,学生已经超过500人。现场唱完一段后,哈勒珍与观众交流起来,她说:“我们民族的文化不能断掉,必须要抓紧时间传承,这是我的责任。如果大家想学,我倾囊相授。”哈勒珍如今开设了微信课堂,固定时间开课,这样就打破了地域限制,牧区牧民借助网络和手机就能听到哈勒珍的课程。“把民间歌曲传播起来,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精髓才能真正得到传承和发展。”她说。

62岁的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凤琴,自小从姥姥和母亲那里学会了手艺。如今,她又手把手教给女儿,教给几百个徒弟。她拿着自己的绣片给观众介绍:“蒙古族刺绣技艺,精髓在于绣线颜色的调试和搭配,让线条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在我们传统民族服饰中,刺绣占了很大比例,头饰、衣领、袖口等都有呈现。蒙古族刺绣代表着我们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是我们民族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的体现。”利用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的场地资源,姚凤琴多次在这里开班授课,对于传承的付出,她从来不计报酬。

姚凤琴的展台前围了很多观众,其中不乏专业文化创意团队的“星探”,额尔敦是一名“80后”蒙古族小伙,大学设计专业毕业后,他创立了一家文化公司,这次来参加博览会,希望找到最能代表本民族的艺术形式,与匠人合作开发文化衍生产品,非遗显然是很好的对象。额尔敦详细了解了蒙古族刺绣的制作工艺、制作周期和已经开发成熟的产品,决定回去和自己的团队仔细讨论。“在博览会举办期间,我们为投资者和非遗传承人搭建平台,供他们交流探讨,为非遗保护和传播提供便利条件。我们现在的非遗工作存在着保护有余、传播不足的问题,也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让这些熠熠生辉的老手艺,通过产业和市场的力量更好地走进百姓生活。”丁云岗说。

此次活动不仅有非遗展示,还有不少互动环节。正值寒假,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市民敖登格日勒带着儿子来到展会现场,孩子对展览内容很好奇,每个非遗展台都要一探究竟。对此,敖登格日勒很欣慰,她表示,让孩子多认识蒙古族老手艺老物件,非常有意义。“在鄂尔多斯,冬季温度低,文化活动较少,这样集中在室内多种项目并存的活动,确实是我们切实需要的。”敖登格日勒说。

非遗展区热火朝天,年俗文化区同样人声鼎沸,鄂尔多斯市书法家协会的会员们义务为百姓写春联、送春联、送福字,前来参加活动的百姓自发排队领取红纸,书法家以手中的毛笔把新春祝福带给他们和家人。而大量反映蒙古族风情和内蒙古文化特色的年画,以及晋剧、二人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也被请进了鄂尔多斯市群艺馆,观众纷至沓来,在春节到来前互道祝福、看戏观展,喜庆祥和的气氛洋溢在每个角落。

谈到这次非遗博览会和年俗文化节共同展出,丁云岗表示,这一切来自于百姓的需求,十几项活动集中开展,就是为了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让百姓感觉到温暖和喜气;年味十足之余,也让非遗得以更好传播,每一次这样的展览都是一次“播种”的过程,让观众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鄂尔多斯市群艺馆多年来举办了多种文化进万家活动,把文艺演出、展览、文化服务送到基层百姓身边。由于经费有限,鄂尔多斯群艺馆想到了以场地换服务的办法,通过免费提供场地,让社会文艺机构进入群艺馆,并承诺举办一定数量的展览、演出,这样一来,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实现了“文化进万家”和“万家爱文化”。

本报记者 胡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