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实生活 凸显上海特色
——2018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侧记
男声独唱《百草心》 俞伟明 摄
翩若惊鸿的民乐合奏《洛神赋》、以现代打击乐法演绎的《后羿》……近日,作为2018年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的最后一场专场演出,“开天辟地中华创始神话专场”在上海市群艺馆上演。精彩纷呈的歌舞、小品、曲艺等轮番上演,演员绘声绘色的表演、精致绚丽的舞美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
作品演绎浓浓海派风情
每年一次的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活动是推动上海群文创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对一年来全市群众文艺创作的集中检阅。
此次活动于5月18日至28日举行。11天的时间里,由上海各区、各系统、驻沪部队、社会主体等选送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艺术门类及“开天辟地中华创始神话专场”共计182个原创作品同台竞技。届时,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将与2016年、2017年的优秀作品一道参与群星奖上海地区的角逐。
“越体现上海特色的作品越能令观众产生共鸣,越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已成为评委们的共识。例如,浦东宣卷、浦东说书、上海说唱、沪书等具有上海本土特色的曲艺类作品,令曲艺专场充满着浓郁的海派风情。创作者对上海本土资源的挖掘,让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曲艺类评委吴文科惊喜不已。此外,在其他门类的作品中,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反映上海特色的作品不在少数,如以上海红色文化为题材的群舞《红韵》、小品《从军志愿书》和苏州评话《捍卫者》,以及展示海派文化的舞蹈《盘花新姿》和小品《Created in Shanghai》等都各具特色。女声独唱《古镇月亮》则营造出“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配以江南丝竹的器乐演奏,江南韵味被演绎得丝丝入扣。
反映现实生活成创作热点
除了凸显上海本土特色外,今年的作品更聚焦现实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题材更容易与观众对话,可以触碰观众的内心深处,引发共鸣。”上海市群艺馆创作部副主任、作曲家王晓宁说。
上海的有车族无不困扰于“停车难”,海派快板《暖男保安》便讲述了小区保安通过诚信管理,有效解决停车问题的故事;小品《使命必达》和《门里门外》则都把镜头对准了快递小哥,他们风里雨里、争分夺秒的酸甜苦辣引发观众的关注和思考。
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在援藏的16年间,行50多万里路,带领团队在世界屋脊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种子基因库”。感动于钟扬的理想、信念和事迹,王晓宁挥笔写就了歌曲《种子》。当《种子》的旋律在剧场萦绕回荡,观众和评委无一不被其感动,久久沉浸其中。
此外,今年有些作品还尝试触碰了一些较难表达的主题,例如非遗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等。“虽然群文作品体量小,表演者大多是群文工作者和普通群众,要创作具有较高艺术难度的传世之作很难,但有些作品以小见大,用深刻的主题、丰富的形式唤醒了我们的某些情愫,令人深思。”上海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有多少个作品,就讲述了多少个故事,展现了多少主题,无论是歌颂英雄,还是展现青年人的追梦故事,悲喜苦乐都在讲述着这座城市及生活在这里的人。”
“开天辟地中华创始神话专场”是今年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特别增设的一个专题创作,17个作品囊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4个艺术门类。对于创世神话故事的挖掘创作,创作者们并不是在还原故事本身,而是更关注这些故事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小品《龙王与伏羲》讲述的是伏羲为人类争取活下去的权利而去恳求龙王与其签下捕捞契约的故事,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与海洋生物保护的思考。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说:“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个小品的意义。中华创世神话之所以能被世代传颂,是因为我们能从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源泉,这才是它的意义所在。”
多项扶持机制助推群文创作
器乐一直是上海群文创作的软肋,今年可圈可点的作品较以往明显增多,给了评委意外之喜。作为音乐类评委,作曲家陆在易对此颇有感慨:“以前群文的器乐作品表现手法比较少、技巧陈旧,江南丝竹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今,无论是音乐技巧还是表现手法,抑或是器乐演奏种类,都大大突破了以往。”
萧烨璎说,近年来上海对群文创作的扶持机制大大推动了群文创作的积累和创作水平的提升。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也让群文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专业院校青年人才的青睐,此次在器乐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上海音乐学院一批作曲专业学生加盟到了群文队伍中来。
去年,为进一步推动群文创作,上海市文广局还建立了“群文创作孵化机制”,对近两年在新人新作展评展演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采取“一作品一对策”的策略,一步步推动从群文新作到优品再到精品的转化。同时,充分发挥已有的戏剧、书法、美术、文学、曲艺、合唱6个群文创作基地和示范点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针对目前群文创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基层需求,先后举办了曲艺创作、广场舞创编、合唱指挥、民乐创排等专项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群众文艺创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此外,萧烨璎还说:“群星奖和新人新作优秀作品巡演为作品打磨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赛事、节庆和配送巡演,进一步确保了群众文艺作品的层层选拔、反复打磨,保证了作品的推陈出新、持续循环,有利于精品力作的打造。”
黄艺芹 本报记者 洪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