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卓尼文化扶贫工作侧记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向卓尼县贫困村农牧民书屋捐书仪式现场
卓尼县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局长张志强与河西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刘霄签订捐书协议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扶贫团队参观杨土司革命纪念馆
文化帮扶座谈会现场
河西区文化局副局长曲维和在卓尼县洮砚乡入户调研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扶贫团队观看卓尼县特色藏族歌舞并与演员合影留念
我国许多边远地区都拥有特色突出、数量众多的非遗资源,却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何将这些资源变为资产,以文化扶贫。日前,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扶贫团队联手企业,深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进行对口帮扶,就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地区就近就业、居家就业,展开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工作。
昼夜兼程 寻找传统工艺
洮砚是卓尼县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品,产于卓尼县洮砚乡,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卓尼人民眼中的珍宝。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经过多年的发展,洮砚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01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6人、州级10人、县级83人)。在卓尼县,从事洮砚雕刻业的工作者有1000余人。
在卓尼县洮砚乡,一处处洮砚手工传承基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我也不知道洮砚这门手工活儿能做到什么时候,我想就做到我做不动那天为止吧。”53岁的张喜寿为洮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18岁开始做洮砚。他做的洮砚品种繁多、风格典雅、图案精美,深受文人墨客喜爱,为了把这门手艺活儿传承下去,他精心挑选了8个有潜力的年轻人作为徒弟,并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洮砚制作技艺的县级传承人。
张喜寿说,因为他的洮砚做得精美,名气又大,销售状况虽然不是太乐观,但比起乡里其他做洮砚的商户已经算是很好的了。洮砚乡的8个行政村大约有7000多人口,70%的家庭都从事着与洮砚有关的产业。“由于文房四宝受众面小,销售渠道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局限性比较大,所以特别邀请了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带领企业专业的团队到洮砚乡实地考察。”卓尼县副县长刘玉生对此次扶贫考察充满了期待。
积极探索 开拓经营思路
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带给扶贫团队的不仅是惊喜,更多的是思考。在文化帮扶座谈会上,大家积极探讨如何帮扶卓尼的众多传统工艺企业、作坊、合作社开拓更多的经营思路,为大山里的匠人找到更明确的方向。
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副局长曲维和表示,大部分传承人和贫困群众往往只擅长静心干事,缺乏市场开拓、产品宣传、品牌运作的意识和本领,手中的产品无法变现。所以,打开传承人的思路和眼界,增强其市场运作本领,帮助其搭建平台、拓展市场,意义重大。让有阵地、有渠道、有平台的相关企业与非遗从业者联手,也是增强非遗衍生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天津市河西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兼馆长刘霄认为,传承人不能进行创造性转化、拿不出让市场了解和接受的产品,不少绝技很可能就真“绝”了。倘若非遗从业者的生活难以为继,非遗扶贫无疑会是“镜花水月”。
天津众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建军指出,非遗衍生品要更好地走向市场,必须抓住年轻人这个群体做文章,可加大力度联姻电商、新媒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营销,吸引更多人关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扶贫事业。魏建军还进一步设计了非遗文创产品创意创新大赛、非遗文化交流、非遗拍卖会、卓尼旅游文化节、卓尼文化体验馆等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
搭建桥梁 改善经营状况
卓尼县不但有洮砚,还有藏式木雕、藏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扶贫团队这一路上,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卓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到天津,同时搭建桥梁,让天津企业和卓尼的非遗项目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一张摆满了各种藏式木雕器物的桌子前,扶贫团队见到了卓尼藏式木雕的传承人安玛尼。安玛尼1950年出生,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他在16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因为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最终落下十指变形无法伸展、右腿弯曲不能着地的终身残疾。因为对木雕的热爱,他一心钻研,2008年被甘肃省文化厅授予卓尼藏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安玛尼还收了几个徒弟。
安玛尼介绍,他早年主要为当地寺庙做雕刻,他的作品主要以藏传佛教格鲁派和藏族民间传统工艺及卓尼版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刻板为题材,用料取材于本地优质檀木和香柏木,然后加上设计、雕刻等工艺流程,形成宗教风格和藏族民间传统风格相结合的藏式木雕雕版印刷艺术。
卓尼藏式木雕有70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藏文化不断深入的了解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藏式木雕器物受到广大藏文化爱好者的青睐。虽然安玛尼现在靠着藏式木雕可以解决全家的生活问题,但他也希望扶贫团队可以帮到其他从事藏式木雕的匠人,目前大多数藏式木雕匠人的经营状况并不好。
安玛尼的弟弟安拉目九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天津作为定点帮扶地区,曾经为安拉目九提供到天津培训学习一周的机会,让其受益匪浅。这次扶贫团队再次到来,安拉目九心里盼着他们能够把卓尼藏式木雕带到天津去。
藏式木雕作为非遗项目,当前应当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主要就是要打通设计、制作、销售等环节,为好产品打开销路。利用企业成熟的现代管理和产销机制迅速有效地实现工作成果的转化,提高产品品质。
民族刺绣 亟待扶贫对接
卓尼县的民族刺绣近几年也逐渐受到市场关注,在卓尼县城的民族服饰店里,精美淳朴的手工刺绣让人目不暇接。“要推动卓尼刺绣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尚和市场结合,卓尼有很好的刺绣工艺,如果能和服装产业对接,我们的绣娘就有活儿干了,在家就能脱贫致富奔小康。”卓尼县主管非遗工作的安玉芳介绍,卓尼县的很多绣娘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做民族刺绣服装,眼前看起来很漂亮的带有人工绣花的马甲需要5天时间才能完工。
安玉芳说,目前卓尼县的传承人文化水平低,有一大部分人是文盲,他们会雕刻、会刺绣,但因为只懂藏语,很难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一现象主要表现在卓尼的民族服饰、民歌与木雕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身上。希望能借助扶贫团队的到来,达成与天津扶贫活动的长期合作,把部分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提升上去并且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的传承人。
因地制宜开展扶持工作,助推形成品牌产业,挖掘贫困地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帮助其打造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项目,提升贫困地区的整体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助力当地就业创业和经济发展,是此次天津市河西区扶贫团队的主要目的。
图书捐赠 助力农家书屋
在扶贫团队的实地考察即将结束时,河西区图书馆捐赠给卓尼县村级阅览室的一万册图书也如期运至卓尼县文化局。
长期以来,缺乏信息和技术是制约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因素。但随着全国60多万个农家书屋的建立和数字化升级,农村信息封闭、农业技术落后、农民致富无门、农村孩子无书读的状况正在改变。农家书屋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刘霄说,此次配送的书籍里有一部分是儿童读物,为防止部分孩子沉迷网游,针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与阅读状态,让各地农家书屋积极行动起来,发挥资源和服务优势,吸引孩子来书屋,既解决了孩子们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现在,更多的村民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在病虫害防治、生产技术改良等问题上,村民都主动从书籍和网络中寻找答案。
在图书捐赠现场,前来观看捐书仪式的张长生说:“孩子现在周末有正经事情做了,从农家书屋借书一看就是大半天。卓尼县农家书屋现在给小孩看的书种类还不是很多,但有了眼前的一万册图书,农家书屋的书就能经常更新了。”
卓尼县文化局局长张志强说,在大多数贫困地区,思想观念落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知识能够给人提供精神力量,从根本上改变现状。
扶贫扶智 加强交流合作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文化,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卓尼县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何将卓尼过去在乡村传承的手工艺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在城市传承的手工艺,让过去一些以谋生为目的,在现代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的手工产品转化为适应当代人休闲娱乐、怡情美育的手工艺品,是此次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扶贫团队一直在思考并且已经付诸实际行动的事情。
今年以来,河西区文化局一直在为卓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产品化提供智力支持,用切实可行的方案,为卓尼县非遗项目走出去提供平台。
刘玉生说,卓尼县将与河西区文化局就非遗项目进行文创产品方面的深度合作,使文化扶贫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真正落实好精准扶贫的政策,通过文化扶贫、文化扶智助推卓尼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曲维和表示,今年以来,河西区加强沟通对接,深化帮扶友谊,加大帮扶力度,着力构建帮扶体系,开展教育卫生扶贫,不断深化产业帮扶,大力推进商贸合作,积极帮助劳务输转,实施了一大批帮扶项目和民生工程。
(张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