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美好生活 绝技绝活彰显风采

来源:中国文化报

选手手中逐渐成型的作品    (徐军勇 摄)

 

参赛选手的泥塑作品    (鲍海斌 摄)

 

参赛选手选送的手工作品    (骆 蔓  摄)

 

比赛现场      (徐军勇 摄)

日前,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体育馆内人头攒动,民间手工艺人精雕细琢,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承办、桐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执行承办的2018浙江省民间艺术绝技绝活擂台赛在此开赛。

现场制作如指尖舞蹈

“我们是首次举办这样规模、规格的手工艺大赛。”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钱骋说。此次活动以静态类民间艺术为参赛项目,包括石雕工艺、木竹雕刻工艺、陶瓷工艺、抽纱刺绣、堆塑工艺、金属工艺、漆艺、剪纸等工艺门类。前期共征集到90多个项目,经专家初评,选出74个项目参加擂台赛,其中现场比赛项目59项,以VCR参赛项目15项。当天比赛规定,参赛选手要在6小时内完成一件作品。为鼓励中青年艺人,参加本次现场擂台赛的选手年龄都不到55周岁。

“我8岁开始学绣花,记得第一次拿起熠熠闪亮的针,兴奋又好奇。”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从十几万台州绣花女中走出来的优秀代表廖春妹回忆起旧时光。台州刺绣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抽绣、拉绣、雕绣、镶贴等刺绣针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3岁时创办了“台州绣都服饰有限公司”的廖春妹低调而谦和,只见她头微垂、眼含笑,绣针穿梭,安静、沉稳中透现出对刺绣深深的热爱之情。

在写着“仙居无骨花灯”的比赛桌边,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彩平正埋头做着花灯的针刺。自1992年开始接触无骨花灯,陈彩平在婆婆王汝兰的悉心传教下,先后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无骨花灯作品及创新类台灯等20多个品种。无骨花灯起源于唐代仙居皤滩古镇,当地民间称为“唐灯”。在陈彩平眼中,每个花灯都代表着创作人的思想,每个花灯都有生命力。仙居无骨花灯的技艺十分独特,灯面由刀凿针刺成孔,图案为透光留影而成。它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叠粘接,再经过13道精细工序制作而成。她说:“我基本上都熬夜制作,因为夜间安静,心也静,这样针刺得均匀。”

王雪芳是一名听力残疾的瓯塑工作者,也是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代课教师。自2012年学校派她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向郑央凡老师拜师学艺后,她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瓯塑,于2014年又拜周锦云和陈茅为师,并取得了瓯塑研究所助理工艺美术师资格。2017年她回到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从事瓯塑社团教学工作。她说:“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比赛现场还有两位师兄弟,他们是来自宁波市宁海县桑洲镇的王昕与章雄辉,王昕爱好宁海竹刻,章雄辉则主攻清雕花板。他俩分别是2016年、2017年“浙江省新峰计划”重点培养对象。

“工艺的确要为实用服务,但如何超越实用,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才是我想要追求的。”王昕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作品和工艺,将传统的精华传承下去,这也是手艺人的希望。”

清雕,是一种以浅浮雕为主要手法,在白杨、杏木、樟木等白木上施以雕刻的传统技艺。已入行20年的章雄辉是第四代清雕传承人,他说,灵感来的时候,他可以不吃饭一直雕刻下去。这应该源于他对艺术的热爱。

比赛现场,记者还看到桐庐当地百姓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手工艺爱好者,在展位、赛台边为自己喜爱的手工艺人鼓劲、加油,场面既温馨又感人。

经角逐,2018浙江省民间艺术绝技绝活擂台赛共评出金奖12名,20位选手获奖提名。

静态展览生动逼真

“好有气势,太精美了!”一声赞叹中,只见一幅题名为《天坛》的新昌竹编作品,目测直径近3米、高达2米多,摆在桐庐博物馆进门大厅正中显眼处,令人叹为观止。这件由绍兴市新昌县刘毅等人创作的巨型竹编,在第15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同时入围“艾林国际”工艺品精品奖。在展厅内,更汇集了浙江省内的70余件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涵盖雕刻、陶塑、剪纸、织绣、编织等传统大项,也有如制香、草编等别具一格的特色作品,可谓琳琅满目,争奇斗艳。

新昌竹编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素以造型优美、编织精巧、实用与欣赏兼备而闻名。“《天坛》从设计到制作完成,我们团队20多人花了一年时间,这件作品重达700多斤。”刘毅说,《天坛》的工艺很复杂,综合了古建筑、彩绘、雕刻等多方面技艺。出身竹编世家的刘毅,从小跟随父亲学艺,一晃27年了。他说,完成一件竹编工艺制品,需要描图、制作模型、选材、劈篾、编织、上色、上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目前,掌握全套工艺的人在新昌寥寥无几。为了弘扬传统技艺,刘毅这几年一直在新昌当地小学、中学、职高等竹编教学性传承基地传授技艺。

香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在桐庐,有一位年轻的制香人——严森彪,人们都爱唤他涑南。“我对古法炮制香料兴趣浓厚,祖上与香药行业也有着不解之缘。”涑南说。2013年,4位志趣相投的“90后”来到桐庐县江南镇深澳村,这里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环绕村庄的水系发达、水质优良,完全就是他们心中想要的“天堂”。于是,他们的木龙香坊工作室在深澳村落户、成长。目前这个团队做出了一系列香药产品,包含香饼、香料、香包等。“每年的盈利基本用于香料的储存与研发,今年我们想从产品包装上突破,与桐庐相关部门联系、合作,做更多推广。”接下来,他们想将文化创意灌注到传统香道,从全新视觉包装、创意活动规划、跨界文创产品,一步步实现香道的传播,让香文化融入生活。涑南还想成为一位扎根农村的“新农人”,借着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以古创新,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香药世界”。

据展览活动负责人陈政介绍,展厅里这些精美的作品,可以说是浙江省手工艺水平的一个缩影。这些展品是每位参赛选手提供的,用现场擂台赛+展览的方式,把他们最为精彩的手艺带到桐庐,将技艺的切磋变为交流的盛会。

免费培训受人追捧

为推广和普及民间工艺,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让民间手工艺在新时代发挥独特魅力,活动期间,浙江省文化馆特邀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晨云等在桐庐县文化馆开设杭州刺绣、盘扣等手工艺互动体验课程,让桐庐市民与民间手工艺来一场亲密约会。

在盘扣培训班里,一群学员正围在盘扣制作的老艺人蒋明身边跟她学做盘扣。今年刚从桐庐县电力公司退休的徐静手法较熟练,手指翻飞间,一颗小巧饱满的扣子成型。徐静说,刚退休的一个月内,每天醒来不知道该干什么,生活没有寄托。后来朋友带她来体验桐庐县文化馆开办的免费培训班,日子又逐渐正常起来。“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手工活,还会自己做衣服。”徐静说,“现在空闲时间多,能结交一些朋友,大家还能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那就完美了。”

从企业退休的汪大姐也表示,从小生活在墙门里,旁边有拉丝棉店与服装加工店,受环境熏陶,喜欢做手工活。“现在越来越多的手工艺被时代淘汰了,很可惜。希望今后能多推出这样的培训活动,我们学会后,还可以教会更多的人。”

在盘扣班隔壁的刺绣班里,学员的热情同样高涨。38岁的袁久红正一针一线地在扇面上刺绣。她认为刺绣不仅陶冶情操,还能培养专注力。“今天跟老师学了两种针法,收获很大。我的两个女儿对做手工有兴趣,回去可以教她们了。”袁久红说。

王晨云表示,要通过培训班将刺绣技艺带给大家,希望这种对美的追求,能像种子一样播撒开来。

 

  

  (骆 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