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广东疍家人苏少琴在海上漂泊时,她不曾想过,在60多年后的今天,她会坐上开往北京的高铁,并在首都的艺术殿堂表演疍民哼唱了一辈子的汕尾渔歌。
今年78岁的苏少琴是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渔歌传承基地副主任,也是汕尾渔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久前,在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文联、汕尾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渔歌里说——我唱渔歌给党听》广东省汕尾市渔歌专场在北京民族剧院演出,苏少琴携一家四代九口人与百余名渔民一起用渔歌演绎了一幅疍家的民俗风情画卷。
国家级非遗汕尾渔歌俗称“瓯船歌”,是广东汕尾地区疍家世代口耳相传的古老民歌,素有“天籁之音”“南海明珠”的美誉。其节奏和缓、旋律柔和,唱词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劳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是疍家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也为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汕尾渔歌是深入疍家人骨髓的。”苏少琴告诉记者,疍民长期生活在海上,风浪打到哪里,船就停靠在哪里,一年四季漂泊不定。“以前的船没有机器驱动,全靠人工划桨。在捕鱼时,唱一首渔歌便是渔民提神和娱乐的最好方式。即使在现在,人们在掌舵时也会唱起汕尾渔歌。”苏少琴说。
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史上长期受到歧视和压迫的疍民上岸定居,生活条件较以往大幅改善。随着疍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汕尾渔歌依托的文化土壤也随之变迁,但疍家人对汕尾渔歌的传唱并未因此中断。
1958年,汕尾新港渔歌队在作曲家施明新、“汕尾渔歌王”黄琛等音乐工作者的建议和指导下成立,苏少琴便是其中一员。在过去的60年中,汕尾新港渔歌队多次代表疍家人外出表演,还走进校园、乡村,向更多人教唱渔歌,并于2013年入选非遗传承基地,团队因此更名为汕尾市城区渔歌传承基地表演队。与此同时,团队人员由起初的24人发展为现在的60余人,并吸纳了一批年轻人加入,年龄最小的便是苏少琴6岁的曾孙女林心悦。
在更多人加入汕尾渔歌传唱队伍的过程中,汕尾渔歌本身也经历了一场嬗变。在此次全部由疍民组成的汕尾渔歌专场演出中,晚会以组歌形式,将反映疍家旧民俗、旧民风的老渔歌和新生后歌唱幸福生活的新渔歌整合编排。对此,苏少琴的侄媳妇、汕尾渔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汕尾市城区渔歌传承基地表演队队长李香桂表示,以往的原生态渔歌是现场伴奏,即兴演唱,而经艺术化处理后的渔歌,在表演时配伴奏带演唱。“现在和之前的韵味不同,不过,人们普遍接受这种改变。”李香桂解释,“因为以前只是以一个旋律从头唱到尾,现在的渔歌主旋律没有变,乐器和声部更为多样,能给人带来新鲜感。特别是旋律欢快的渔歌,孩子们学得尤其快。”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在传统文化生态流变的过程中,汕尾渔歌的探索只是一个缩影。传统和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以渔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对此,在国家级非遗汕尾渔歌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也提出了不同观点。
“文化就是在适应环境以及与历史、群众的互动过程中被不断创造的。改编后的渔歌仍然植根于渔民生活,因此得到渔民认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铃提出,不要一味苛求原汁原味,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改编引起民众对传统的回望和对文化变迁的关注。
“非遗传承不同于非遗传播。”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萧放表示,所谓“传承”,主要是传承汕尾渔歌的生命力。渔歌演出其实是以传播的方式,向社会呈现渔歌的特色与价值,进而激发大众对其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此外,对于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好传统文化记忆,并从中提炼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专家们也积极建言献策。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汕尾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陈锤表示,在当下,除了稳定的传承人队伍、广阔的展示平台和相关工作者的持续推动,加快对渔歌的改革创新也是推动汕尾渔歌焕发活力的重要因素。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社区’是中心力量。而‘家乡’的概念与‘社区’相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明举例说,“汕尾渔歌在当地政府、传承人、研究者、采集者等各方的努力下,已经从一种地方性的文化形式演变为能够被更大范围的人所接受的文化形态。这提示我们要利用家乡的非遗保护力量,让地方文化融入到更广阔的文化平台中去,使之成为世界文化之林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表示,原汁原味地保留民间文化记忆只是一方面,更要利用现代舞台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只有更大范围的传播,才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邱运华说。
(本报实习记者 赵若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