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立场,才能在中国和世界的戏剧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展示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作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安来顺对此有着更深刻的感受。“最让外国人心悦诚服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安来顺看来,中国文化走出去亟待从量变向质变发展。“除了讨论数量指标外,更要重视如何走进去,如何真正走进当地民众心中,从而让我们的文化能够留下来。”他说,“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弄清楚我们到底要传播什么、传播给谁、通过谁传播、如何传播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对中国文化进行梳理和评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指导。”
那么,中国文化走出去,应该讲好哪些“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进外国主流文化中。”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认为,个体艺术家凭借自身的艺术特色和独创作品往往能够在世界艺术舞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位艺术家的名字往往可以代表一个国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万鸣对此表示同意,“很多外国友人虽然对中国当代书画不甚了解,但他们都对齐白石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知道齐白石画虾、画蟹,也知道齐白石的很多奇闻轶事。”
刘万鸣同时也表示,文化走出去换一种视角有可能释放更大能量。“中国人讲中国故事与外国人自觉将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上传播,所得到的认可度其实是不一样的。”刘万鸣建议,不妨巧借外国人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借力使力”讲好中国故事正是江西景德镇努力实践的对外文化传播方式。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表示,陶瓷是中国名片,同时也是世界语言。目前,每年有3万多名外来艺术家和陶瓷人才汇聚瓷都,其中包括5000多名海外人士。他们用切身体验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力量。
民族音乐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一张闪亮的名片。在全国政协委员、胡琴演奏家姜克美看来,民族音乐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又能跨越语言障碍讲好中国故事。“民族音乐走出去的作品质量、宣传推广直接影响到演出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在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宣传推广、市场开拓、资金扶持等各方面协同配合,不断提升传播效果,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一批民族音乐项目的拳头品牌。”姜克美建议,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海外传播的外文网站,收录优秀作品、音乐家、乐团信息,让更多民族音乐的外国粉丝可以高效获取各种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在考古领域也存在这一问题。“中国考古已有近百年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传播方面的欠缺,世界对我国考古成就并不了解。”马萧林表示,“目前考古领域期刊出版物共33种,而其中外文版只有3种。”他建议增加科普性、学术性考古学领域的外文期刊杂志,及时对外传播中国重大的考古新发现,让外国考古学术界和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本报记者 宋佳烜 翟 群 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