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盛开艺术之花

来源:中国文化报

舞剧《乌苏里传歌》、新编历史剧《赵王与无容》、话剧《在路上》《种个秋天》《托起明天的太阳》……近年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将艺术创作定位于讲述黑土地发生的故事,着眼于通过舞台艺术弘扬黑土精神。佳木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马冬梅表示,以舞台艺术形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佳木斯市打造的舞台剧都和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实现舞台剧主题和中国精神的高度契合。

赫哲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了保护传承赫哲族文化,2016年,佳木斯市演艺有限公司推出大型原创民族舞剧《乌苏里传歌》。该剧取材于赫哲族历史文化传说,由序篇(伊玛堪)、上篇(鱼茧、祭江、追日、渔歌、婚礼)、中篇(万物之灵、乌苏里画印、冬捕渔歌、太阳之子)、下篇(传承、盼归、莫日根、桦之魂)和尾声(传歌)五部分构成,融入赫哲族古老的伊玛堪说唱与民族风情浓郁的舞蹈表演,讲述了赫哲族的起源与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迁。

该剧自2016年起,先后在北京、山西和广东深圳、黑龙江哈尔滨等地演出超百场次,得到专家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受到观众欢迎和喜爱。观众不仅在剧中近距离感受到舞剧之美,还欣赏到了悠扬的赫哲族音乐及特色鲜明的赫哲族服饰,并通过剧中动人的故事领略到赫哲族人的文化传承。

“舞剧《乌苏里传歌》搬上舞台的重要意义在于展示了有着鱼皮部落之称的赫哲族文化,传播了佳木斯的文化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佳木斯市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冰峰说。

用艺术创作的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佳木斯市推出了大型脱贫攻坚题材话剧《在路上》。该剧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陆强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发生的一系列感人故事,在哈尔滨、佳木斯巡演25场,观众达3万人次。该剧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引起观众热烈反响。“太难得了,剧情设计得好,主人公为国为民的精神催人奋进。”佳木斯市汤原县观众刘思佳说。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院长谭博表示,践行社会责任,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所担当。“佳木斯市在大型剧目生产上,尤其重视思想内容和导向。拿《在路上》来说,无论是从剧目主题、艺术形象,还是从舞台呈现、综合效果来看,该剧都是一部弘扬时代精神的佳作。”谭博说。

此外,佳木斯市2017年推出的大型话剧《过江人》,还原了新中国成立前二人转表演艺人在艰辛生活、技艺传承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草根艺人的英雄气概。该剧用二人转表演的形式贯穿全剧,灵活运用剧中剧、局中局等手段展示人性,引人入胜。

着眼于提高艺术生产能力、加强人才培养,面对主创人员不足和缺少高水平编剧、导演、舞美等问题,佳木斯积极争取外援,吸引和聘请全国优秀人才加盟,在确保剧目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同时,通过“以演代练”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据了解,近年来,佳木斯市大力推动舞台剧目建设,艺术生产出现良好发展态势,舞剧《乌苏里传歌》与话剧《过江人》《在路上》三部大戏除了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多个奖项外,还通过省内外巡回演出,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下一步,我们要大力培养专业的艺术后备力量,从编剧、导演、演员、灯光、服装、道具等全方位锻炼队伍和培养人才,为专业艺术注入新鲜血液,推动艺术繁荣发展。”马冬梅说。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