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从家到巴南区图书馆需要两个小时,现在通过‘巴图优借’服务,在家就可以收到图书馆的书了!”重庆市巴南区双河口镇中学学生张丽开心地说,她和同学们现在经常通过“巴图优借”借阅喜欢的书。
“巴图优借”是巴南区图书馆2018年创新推出的一项图书免费快递借还服务,主要针对当地偏远山区群众受地域限制难以获取巴南区图书馆纸质文献的问题,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物联管理系统、微信平台、全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平台进行资源整合,为市民提供远程图书借还服务。这项服务不但延伸和拓展了图书馆总分馆制“一卡通”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推进了全区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受到百姓的喜爱及认同,现已实现全区覆盖,累计向偏远地区群众提供图书快递借还服务1万余册次。
然而,“巴图优借”只是巴南区图书馆构建新时代基层“智汇”图书馆体系中的一项。
重庆市巴南区地处长江南岸丘陵地带,地质地貌形态多样。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大城市+大乡村”的区域格局。巴南区图书馆作为区域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层文化阵地,传统的阵地服务覆盖范围有限,同时,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增加,也给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2016年,巴南区提出了“大文化”“泛文化”概念,经过调研和可行性分析,优化整合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建立起“业务分散、管理集中、功能共享、统一调配”的工作协调管理机制,同时创新提出构建基层“智汇”图书馆体系。
近年来,巴南区图书馆通过整合区级公共数字文化网、图书馆业务系统平台、公共文化物联网、电子书屋资源平台、总分馆知识库系统等,努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一体化应用数据中心建设,建立统一、多层次的数据库,制定数据收割和著录标准,最终形成统一的公共文化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和资源的标准化和高效使用,加快了基础服务提档升级和服务模式推陈出新。
建成并对外开放“巴南区电子书屋(数字图书馆)”平台。按照“互联网+公共文化”的设计理念,“巴南区电子书屋(数字图书馆)”目前已汇集了24个涵盖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有声读物、科教视频等的数据库,资源本地存储量超过45TB,用户访问量突破300万,日均有效访问1500余人次,突破了馆内服务界限,达到了服务全区的目的,同时促进了公共数字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
打造公共文化“微服务”,24小时不打烊。读者无须到馆,利用手机通过公共数字文化微信平台即可实现资源检索、文献借还、场馆预定、活动报名、资讯浏览、文博参观等服务,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意见征询”“读者留言”“我的图书我做主”“读者讨论群”板块,可在线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意见和建议。2017年8月,巴南区图书馆首次以“馆长日记”的方式在官方微博平台“亮声”,从一个图书馆员的角度,以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图书馆日常工作情况,吸引了万余名读者点赞留言,此举打破了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壁垒,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也使文化服务更加人性化。
为市民定制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就像一个‘红娘’,一头连着人,一头系着书。”巴南区图书馆馆长代源说,图书馆的作用就是让每本书均有其读者,让每个读者均有其书。近年来,巴南区图书馆以“公共文化一体化应用数据中心”为数据基础,将读者个体数据、行为数据、图书馆业务管理数据进行多维度数据关联,建立相应的数据分析模型,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需求出发,调整、优化图书馆供给的文献资料、数字资源、培训活动,服务方式从传统的由图书馆“端菜”向读者“点单”转变,真正做到“办老百姓需要的图书馆”。
重庆市巴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吕勇才说:“下一步,巴南区图书馆将进一步丰富‘智汇’服务模式的内涵,结合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专题数据库、特色文旅资源库,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侯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