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举办的“我的祖国·我的童年”——“儿童与艺术”实践活动暨“六一”庆典活动中,由武侯区文化馆川大附小曲艺传习基地清音社团表演的清音小调《花洞房》,清丽婉转、美妙动听,得到现场2000余名师生家长的点赞。据了解,当天,多场含有曲艺元素的节目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各小学上演,武侯区全区今年将完成曲艺类品牌文化活动20余场,曲艺进校园80次,“走基层”曲艺惠民演出42场。曲艺已成为当地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金钱板三块竹,他来自四川的首府,就叫成都。”5月30日上午10点,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街道万寿社区的居民委员会办公楼里响起了阵阵金钱板的声音。来自成都曲艺团的演员谢赤非正逐字逐句向身边的“徒弟”教授金钱板经典曲目《逛成都》。在他看来,在当下传统文化传承如此艰难的背景下,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群众真正零距离了解并接触到曲艺艺术,是推动曲艺传承的务实之举。
“我从小就喜欢听金钱板,没想到退休后居然有机会深入接触并学习这门传统艺术,十分开心!”60岁的王敏退休前从事科研技术相关工作,据她透露,自2018年机投桥街道被授予“武侯曲艺传习基地”开始,社区便通过居委会组织大家,并免费培训金钱板这门民间说唱曲艺。她说:“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现在能够如此便利地体验、学习这些传统优秀文化,太难得了。”
多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使得武侯区文化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搭建平台,让民众投入曲艺传承中,比让他们只做“看客”更有价值。
据介绍,近年来武侯区文化馆紧跟武侯区文化兴区战略,以塑造城市精神为目标,着力打造了武侯区曲艺院坝、曲艺展厅等曲艺阵地。2018年,武侯区文化馆被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授予“四川曲艺传承基地”,这是成都市首个“四川曲艺传承基地”。随后,成都市武侯区委、区政府为机投桥街道、华兴街道、簇桥街道授“武侯曲艺传习基地”牌匾;为成都市红专西路小学、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授“武侯曲艺传习基地”牌匾,为弘扬和发展曲艺文化提供了阵地支撑。
一年下来,传统的曲艺文化已经在这里开花结果。
今年9岁的李紫仪和李紫默是在武侯区龙江路小学分校三年级就读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学习竹琴已经半年多的她们,已经表演得有板有眼。李紫仪说:“刚开始觉得竹琴其貌不扬,结果发现声音特别好听!”受传统文化影响,李紫仪和李紫墨不仅在学校积极参与曲艺类活动演出,回家还查找相关曲艺视频节目观摩学习。久而久之,家长也开始对曲艺这门传统艺术心生向往。
作为“武侯曲艺传习基地”,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则将曲艺艺术纳入学校六大课程之“尚美”课程构建,进入学校常规艺术社团,并成立了成都市科研课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韵”,优化校园文化典范建设的实践研究》,将曲艺艺术影响学生发展策略纳入课题研究。
如今在万寿社区,群众体验曲艺、传承曲艺已成为常态。据社区民生服务办公室负责人银茂衫介绍,为了让群众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社区无条件提供了培训场地、服装道具等,并充分利用“百姓大舞台”“社区春晚”等活动平台,展示群众学习成果,以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
在这样的氛围下,武侯区文化馆在2018年完成市民学校曲艺培训1000人次,举办曲艺公益讲座10期,建立了30余支群众曲艺业余文艺团队,并创作了四川清音《桑叶天下》、四川车灯《好吃嘴》、四川扬琴《茶马古道》、杂技《父亲》等多个优秀曲艺节目。通过开展演出、培训、比赛等四大类别、九大项目、100余场群众曲艺活动,在武侯区各街道、中小学、楼宇等掀起群众曲艺活动的热潮。
“产生于民间的艺术,要生存发展必须回归民间。”武侯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曲艺艺术传承与发展需要良好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完备的生态环境。下一步,武侯区文化馆将继续深入开展“曲艺四进”(进机关、进街道、进学校、进楼宇)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曲艺辅导培训活动,挖掘有一定曲艺表演基础的爱好者进行专题辅导,提升表演水平,进一步推动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为四川曲艺传承发展贡献“武侯经验”。
本报驻四川记者 付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