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正当时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浙江省第十届曲艺新作大赛观察  

曲艺既能反映时代风貌,也能展现多彩生活。日前,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浙江曲艺小品《父与子》摘得第十八届群星奖。与此同时,5月27日、28日,在浙江湖州大剧院举办的浙江省第十届曲艺新作大赛紧锣密鼓地拉开大幕,全省11个市的20个曲艺节目参加角逐。

“好时代才有好曲艺,好平台才有好人才,好传承才有好发展。作为民间艺术最常见表现形式,浙江曲艺像一朵朵盛开的‘山花’,始终活跃着基层文化氛围,诠释着时代发展成就,描绘着一幅幅人民群众生活的美好蓝图。”在中国曲艺评论家常祥霖看来,浙江曲艺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紧随时代脉搏,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形成了“叫好又叫座、入眼又入心”的地方曲种。

好时代才有好曲艺:

“山花”争艳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曲艺千百年来扎根基层,是最能表达人民心声并受群众欢迎的民间艺术样式。浙江曲艺作品历来以接地气、时代感强深受群众喜爱。

“深入基层采风、举办作品加工会、曲艺新作现场决赛以及赛后的论坛研讨,已经成为浙江省曲艺新作大赛的标配,通过大赛也储备了一大批曲艺精品力作。”在浙江省文化馆研究员周子清看来,立足人才培养、开展精品创作、丰富群众生活,是浙江曲艺新作大赛的目标,也是近年来浙江曲艺作品在全国屡获奖项的主要原因。

此次曲艺新作大赛的作品以浙江优秀的历史传统和人文底蕴作铺垫,以身边人、身边事作为曲艺作品创作的基本素材,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经过加工、提炼、打磨,作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参加决赛的20个节目是从全省征集的100多个作品中筛选出40个作品进入复赛,再经专家评审遴选出20个走上大赛舞台的。

“这些满接地气、喜闻乐见的作品,既反映火热的生活,又寓教于乐,让人赏心悦目。如湖州三跳书《竹别林》,以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整治环境,恢复绿水青山的事例为创作题材,用湖州特有的曲种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不但有亲切感,还有时代性。”周子清说。

好平台才有好人才:

人才辈出是曲艺创作和发展的支撑

曲艺保护、传承、发展、繁荣离不开平台,更离不开人才。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实施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曲艺新松计划”和拔尖艺术人才培养计划,推出了一批新一代浙江曲艺领军人才;与媒体合作开设“百姓曲艺讲坛”,提升百姓综合文化素质,扩大曲艺社会影响力;举办浙江省曲艺新作大赛、长三角曲艺邀请赛等赛事,在农村文化礼堂建立“百姓曲艺书场”,一周一唱,为曲艺人才搭建展示平台;在学校建立“曲艺传承基地”,普及曲艺通识教育;支持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徒授艺,大力培养新生代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携手各地文化馆(站),组建“百姓曲艺团队”,培养了一批常年活动在浙江文艺舞台上的曲艺精英。

绍兴市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青年莲花落演员潘海良,凭着对曲艺的一腔热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频频在国家级、省级曲艺比赛中获奖,成为新一代莲花落演员中的明星;浙江省级非遗金华道情传承人、龙游县民间道情艺人袁耀明不仅自己带头传承弘扬道情艺术,还积极开展带徒授艺活动,先后带出了蒋金华、叶金龙、方丰才等10多位道情曲艺人才;曲艺爱好者郑繁荣通过曲艺新作大赛这个平台成为浙江永康鼓词的代言人……

“十多年来,浙江曲艺舞台人才辈出。温州鼓词、绍兴莲花落、金华道情、杭州小热昏等曲种项目,无论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还是平台打造,都有了新的发展。”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王布伟说。

好传承才有好发展:

传承有序是曲艺人紧随时代的担当

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广大曲艺人进行创作的不竭源泉。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马来法认为,一个好的曲艺项目,只有紧随时代,传承有序,创新发展,才能历久常新。

此次大赛邀请了曲艺评论家常祥霖,曲艺家王汝刚、魏柏真、刘笑声,昆曲艺术家张志红担任评委。评委一致认为,这次参赛的20个节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涵盖了19个曲种、10多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说唱形式非常地道。“浙江省的本土曲艺品种,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一般有100年以上的流传历史。传承有序浙江独占鳌头。”常祥霖说。

曲艺创作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在湖州三跳书《竹别林》编剧、湖州市文化馆原副研究馆员刘大海看来,湖州三跳书曾一度消失于公众视野,如今又得以重现,离不开当代人的传承挖掘。如今,已经退休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三跳书的保护传承和作品创作中。

金华市婺城区文化馆曲艺干部章晓华的参赛作品——金华少儿道情《田鸡卖塘》,通过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村民思想转变,用双手辛勤劳动,开发文旅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为了增加作品的舞台效果,她尝试在传统道情艺术中融入现代表演、舞美以及灯光艺术等现代元素,让观众大开眼界。“原来传统曲艺表演也可以借力现代演绎手段,实现雅俗共赏。”观众许向梅赞叹。

(本报驻浙江记者 徐继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