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弄潮儿”

来源:中国文化报

《钱塘江交响》演出现场

波澜壮阔、奔竞不息的钱塘江,浩浩汤汤600余公里,是浙江省第一大河,自古以“壮观天下无”的钱江大潮而闻名于世。日前,由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江干区委员会、江干区人民政府出品,中国交响乐团演出的《钱塘江交响》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用交响乐的形式展现了钱塘江两岸人民战天斗地、勇搏激流淬炼出的“弄潮儿”精神。

《钱塘江交响》由作曲家叶小钢、关峡,指挥家邵恩联袂4位青年作曲家杨帆、王喆、黄凯然、李劭晟共同创作。105分钟的演出,以《钱江潮》《美丽乡村》《钱塘随笔》《白马》《印》《乡愁》《之江梦》7个篇章,从不同角度艺术地再现了钱塘江流域特有的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和时代风貌,以及新中国成立70年来钱塘江两岸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引发听者对伟大时代催生伟大事业的全身心共鸣。

据《钱塘江交响》音乐总监、中国音协副主席关峡介绍,音乐会从酝酿到演出历时3年,作曲家更是多次赴钱塘江一带采风,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最终,音乐会将以经典宋词为代表的韵味醇厚的传统文化和以“之江新语”为代表的特色鲜明的时代文化相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钱塘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既有钱塘人善良温和、宽宏通达的品性,又有钱塘人果敢坚毅、刚强不屈的风骨;既有涓涓细流入富春、汇钱塘、奔腾入海的宏伟壮观,又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激动人心场面的描绘,彰显了浙江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率先在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互通共荣的精神内涵。“《钱塘江交响》是为展示钱塘江文化独特魅力而精心创作的文化精品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台演出,展现钱塘江流域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精神。”关峡说。

音乐会以关峡创作的交响音画《钱江潮》开篇。作品在描绘钱江潮这一世界独特景观的同时,歌颂了“弄潮儿”踏着时代浪花追求梦想的精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创作的交响素描《美丽乡村》是以浙江杭嘉湖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的交响乐小品,作品热情讴歌与描绘了中国江南乡村的秀丽风光与杭嘉湖一带厚重的人文底色,音乐清新优雅,旋律线索明晰,表现了新时代浙江新农村的新气象、广大农民新的精神面貌。指挥家、作曲家邵恩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钱塘随笔》分为《源》《流》《涌》3个乐章,彰显了钱塘江夜以继日奔流不息、永远青春的宏伟与壮丽。

音乐会下半场,杨帆、王喆、黄凯然、李劭晟4位年轻作曲家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钱塘江文化以及两岸人民不服输的坚韧精神。《白马》讲述了“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的故事;《印》生动描绘了3000年来西泠印社的印章象征的文化精神;《乡愁》勾起背井离乡、闯出一番天地的钱塘人的乡愁;《之江梦》作为点睛之笔,表达了之江两岸英雄层立的气质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在音乐会后举办的作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激昂的旋律激发昂扬的斗志,伟大的时代创作伟大的作品,创作《钱塘江交响》是推进钱塘江文化精品创作、以顶尖艺术手法展示钱塘江文化时代内涵的一次创举,是钱塘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交响乐这一世界通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更是一条大江的深情吟唱。

音乐评论家卜大伟认为,《钱塘江交响》并未选取特定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作为表现对象,而是通过意象式的表达,弘扬了浩然的民族气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彰显了时代的人文关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钱仁平说:“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可贵的是运用不落俗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既令观众感到亲切,又充分体现了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与创作诉求。”音乐理论家丁旭东则认为,《钱塘江交响》是一部气度非凡的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现了江南风韵,具有独特的文化诠释意味与时代观照精神。

(本报记者  刘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