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直院团以核心价值引领文艺创作
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文艺创作是培根铸魂的工程。一部舞台艺术精品的诞生,离不开契合时代的主题,以及创作团队对作品质量、细节的孜孜以求。2018年以来,山东省直文艺院团牢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基因传承”“推动乡村振兴”等主题,策划推出了多部舞台艺术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到8月5日,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刘建杰已连续3周没有好好休息。根据前期制定的排练计划,山东省京剧院创排的新编历史京剧《大运河》将于8月中旬与观众见面。作为该剧主演,刘建杰坦言自己压力非常大,“周末不呆在剧场,我心里都不踏实”。
明代,工部尚书宋礼临危受命,负责重新开通断流80多年的大运河。尽管受到多重阻碍,但宋礼心系天下,不顾个人得失,联合当地水利专家白鹰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将大运河挖通……《大运河》剧本的创作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与事件。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朱棣“引汶济运”,建成“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这一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帮助大运河重新流淌了500年。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山东省京剧院院长刘敏说,大运河曾是贯通我国南北的大动脉,沿岸地区发生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山东创作《大运河》,从“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切入,重在传承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宣传推介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
《大运河》剧本创作历时两年,其间经过了5次大的修改。导演周龙说,作品的排演将遵戏曲本真、守京剧正道、呈艺术新风,以实现守正创新的目标。
从山东省京剧院往东走几公里,便到了山东省吕剧院的排练场地——百花剧院。自7月中旬起,这里也开始忙碌起来——吕剧《一号村台》正在排练中。
如果说《大运河》聚焦的是历史上的大工程,《一号村台》讲述的则是现代的大工程。
鲁西南地区居住在黄河滩区的民众,为避水患会在建房时先修“房台”,即运土把地基垫高。几年后,突如其来的洪水往往把“房台”冲毁,当地民众只能再次垫地基、再次建房。于是,当地形成了一个循环的“苦难圈”:3年攒钱、3年垫台、3年盖房、3年还账,冲毁后再攒钱、垫台、盖房、还账。
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情况,为提高黄河滩区民众的生活水平,决定拨付资金集中建设“村台”。“村台”由黄河淤沙吹填淤积而成,较“房台”更坚固,建成后当地村民集体搬迁过去。
《一号村台》反映的就是这项得民心的“世纪工程”。该剧着力塑造了黄河滩区一位英雄的后代——副县长田有根,在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全面推进过程中,与迁建村民同甘共苦、同忧同乐,最终以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与人格魅力,感召人心、凝聚力量,顺利推进了“村台”建设。
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说,《一号村台》聚焦这场安居扶贫攻坚战中共产党人和百姓携手开拓前行的温情故事,旨在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世纪安居梦、共同奔小康、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画卷。
在《大运河》《一号村台》紧锣密鼓排练时,山东省直文艺院团的另一部作品——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已在国内巡演多场,几乎场场爆满,收获广泛好评。
《沂蒙山》以抗日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发展壮大的历史为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生动讲述了山东军民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牺牲小我、舍生取义、团结抗战的感人故事,深刻诠释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
7月30日晚,在山东剧院《沂蒙山》的演出现场,沂蒙儿女的英雄事迹、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深深感染了观众,许多观众眼含泪花。观众田晓萌说,这是她第二次看《沂蒙山》,依旧被深深感动。“通过观看这部剧,我更懂得了革命战争年代民众的苦难,以及党带领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艰难。”
据有关史料记载,革命战争年代,有420万人口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累计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认为,《沂蒙山》紧扣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创作主题,以散点透视的创作方式编织人物关系、设置戏剧冲突,塑造了生动鲜活的沂蒙山军民英雄群像,在层层递进的情感波澜与深沉厚重的史诗意蕴中讲述了沂蒙山的厚重历史。
“省直文艺院团是山东文艺创作的龙头,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必须把追求精品作为目标。”张桂林告诉记者,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山东未来将进一步聚焦民众多元化的欣赏需求,创作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作品。同时,把培养年轻人尤其是山东本土的创作力量作为重要环节来抓,实现齐鲁文艺创作的“百花齐放”。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