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巡演中打磨 在研讨中提升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安塞腰鼓震天响,信天游苍凉悲壮,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坡上上演着一段千回百转的爱情绝唱……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志丹县政府联合出品,中国东方歌舞团演出的舞剧《兰花花》自首演以来收获好评无数。

近日,舞剧《兰花花》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滚动资助项目。为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日前,国家艺术基金针对该剧组织了“一改”专家研讨会。会上,专家纷纷建言献策,推动该剧向攀登“高峰”的目标迈进。

十年磨一剑

孑然一身的老年杨五娃,无意中翻出一块破旧的红盖头,一时间他思绪万千,一段尘封的往事就此翻开……舞剧《兰花花》以同名陕北民歌为灵感,分为“相恋”“美梦”“闹婚”“殒命”4场。剧中,女主角兰花花与男主角杨五娃相互爱恋,情深意笃,却因双方家境贫寒而难以结合,为了争取自己的爱情,他们冲破枷锁、勇敢抗争,却最终天人永隔。

早在10年前,该剧主创团队就开始构思,为体验原汁原味的陕北风情,探寻民歌背后的故事,剧组到延安进行采风。“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来到陕北,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当地群众对陕北民歌文化的热爱,听到了原生态的信天游,深受感动。”该剧总导演、国家一级编导唐文娟说。

“剧中每个人物的爱都是真诚的,都是由衷的付出。五娃与兰花花真挚相爱;地主爱儿子,所以想为他找一个最好的姑娘;兰父爱女儿,就想让她嫁给一个富有的人家;就连媒婆也是一个为了爱而牵线的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项目负责人何利山说,在创作过程中,该剧摒弃脸谱化的人物塑造,让不同立场的人物鲜活、真实地立上舞台,让观众将情感投注在角色身上,感动于故事本身。

2017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对舞剧《兰花花》进行了升级复排,并在全国各地巡演的历练中不断完善;今年11月,该剧还将在南京举行3场演出。何利山表示,多年来,该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希望通过不断打磨,带着全新视角让《兰花花》再次出发。

戏剧张力十足

与会专家对这部具有浓烈民族风格的大戏表示肯定,特别是在文本呈现、舞段构思、舞美设计等方面赞赏有加。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欧建平认为,该剧在人物形象与服装造型设计等方面十分接地气,做到了为故事锦上添花,剧中加入了陕北地区特有的艺术元素,还原真实的民众形象,群舞打出了安塞腰鼓的奔腾豪迈,特别带劲。

“兰花花与地主儿子结婚这场戏错综复杂,但是主创巧妙使用‘凳子’这个道具,从而在舞台上产生了无限的遐想空间。长凳堆积起来的时候,代表着兰花花生存空间的逼仄,而当凳子立起来时,又变成了五娃被绑的刑房。”青年编导韩真说,该剧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思维与写意的艺术形式,营造出分割演区的具体情境,让观众更能对兰花花不向命运屈服、顽强抗争的性格产生共鸣。

“有些题材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兰花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现在通过舞剧的方式又把它所具有的文化品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韩生说,“无论发生什么,剧中村民始终在欢天喜地唱着歌,这也代表着中国文化内涵中强大的一面。”

让舞与情相得益彰

褒扬之余,专家也针对该剧舞段的打磨提升、人物动机的合理性、舞台灯光的使用等方面提供了各种参考建议。

“目前来看,很多重要的舞段变得独立化,和剧情的关联较弱。其实这些群舞都在和兰花花这个人物的命运产生关系。我觉得可以让两者找到更紧密的结合点,让这些独立的舞蹈篇章紧紧围绕着人物开展,这样更深刻。”韩生说。还有专家认为,在每段双人舞中,要有意识地在动作难度与情感密度等方面设计递增过程,助推故事发展,在高潮时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些动作细节需要注意,比如,五娃揭开盖头之后,兰花花戴着公鸡的假面,把他吓得跌倒在地上,这个地方有点夸张,这就好像五娃是外来的、不了解当地民俗似的。”欧建平说。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实践中心一级舞美设计任冬生从舞台视觉效果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着重用单色灯光,减少光束运用对戏剧性的破坏,以此凸显陕北风味的质朴,使视觉效果更加纯粹、更具有冲击力,让舞美设计与剧情、人物产生黏性。”任冬生说。

(本报记者  韩君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