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近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内,记录着开国大典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影像资料在一块高约7米、宽约9.4米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
这一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展陈正是“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的一部分。该展览于8月9日开幕,展期3个月,以馆藏新中国经典美术作品为核心,配合展示与“新中国成立”紧密相关的珍贵文物、文献。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百万雄师下江南》、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何香凝的《万古长青》、潘鹤的《翻身农民》等难得一见的美术作品在此次展览中得以展现。
按照展厅内画作摆放顺序,北京游客赵宇正在给自己的孙女讲解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孩子们应该了解这些历史,在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据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主题的时间跨度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表现了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重大转折点和历史事件。“这些作品是按主题时间顺序排列的,会给每一位参观者一个清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脉络。”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介绍道。
此外,这些美术作品的创作时间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创作者均为20世纪初到30年代出生的我国老一辈杰出美术工作者。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名誉院长范曾看来,展览展出的多件经典作品都是艺术史上无可取代的佳作,“当年创作这些作品的艺术家们不为名利,但求展现新中国的光辉历程,希望未来有更多艺术家继承传统,努力登临艺术高峰。”
同时,本次展览还配合展出了馆藏“新中国成立”相关文物20余件(套),通过一批具有重要历史代表性的文物、文献,引导观众回顾历史,聚焦开国大典盛况。
展厅中央,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吸引着诸多游客合影留念。这是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65岁的河北游客张国辉看着这面五星红旗,十分激动,“这是历史的见证。我这个年纪,好多东西都只在电影、电视里看过,这回终于看到实物了。”与以往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不同,这面五星红旗全部铺开展示,让观众得以欣赏文物全貌。
除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展览展出的文物还有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灯笼,开国大典上使用的礼炮、话筒,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各部门印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外大使馆印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悬挂在北京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中央人民政府木牌、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也在展览中亮相。
“有画作、有实物,还有影像资料,非常震撼。”浙江温州游客郑敏带着孩子仔细地观看着每一件展品。“这样的展览,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能够让孩子看到、学到很多课本以外的东西,有利于孩子成长。”
此次展览全景式地向观众展示中国革命从星火燎原到开国大典的艰难曲折和苦难辉煌,引导观众缅怀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马锋辉表示,本次展览以全新的视角,让观众仿佛回到那个令人激动的伟大历史时刻。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举办此次展览,就是要用艺术语言和珍贵文物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事实更好展现,让人们深刻感受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馆藏革命历史文物数量大、类型多的突出优势,定期举办各类革命历史题材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