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木偶、皮影与小观众的距离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孩子们参与木偶剧《小红帽》的互动       王金龙 摄

近日,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的第三期非遗暑期夏令营木偶戏专场演出在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精彩上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辽西木偶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娜携团队表演的木偶儿童剧《小红帽》以及《乐舞丹青》《孤独的小猪》《鸡斗》等木偶短节目,吸引了当地上百名观众观看。

此次演出是2019年非遗暑期夏令营互动展演的最后一场演出。据了解,非遗暑期夏令营是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门针对广大中小学生推出的一项文化体验活动,包括互动展演和系列公开课两部分内容,今年暑期已先后开展了3期非遗暑期夏令营专场演出。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介绍,互动展演活动自7月推出以来,已为广大中小学生奉献了6场木偶剧和皮影戏专场互动展演,惠及学生、家长近千人次。“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在欣赏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宋晓冬表示。

据了解,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此次童话木偶剧《小红帽》将孩子们熟知的童话故事重新演绎,并采用浸入式的戏剧手法,打破传统舞台和观众区的界限,让孩子们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通过与演员的互动融入剧情,并配合演员共同完成表演。演出过程中,孩子们在主人公小红帽的带领下,从一起做游戏到帮助小红帽成功驱赶大灰狼,逐渐和小红帽成为好朋友,现场不时响起欢乐的笑声。

《乐舞丹青》则将“乐舞”与“丹青”完美结合,演员巧妙地将琵琶乐舞和传统书画技艺融入木偶表演中。琵琶乐舞的人偶造型来源于敦煌题材的飞天形象,由3名演员共同操纵,他们借助长长的水袖和造型精美的琵琶,将飞天演绎得曼妙传神;而“丹青”意指绘画,演员操纵木偶挥毫泼墨,用木偶手中的笔在宣纸上绘出一幅竹林水墨画。

王娜表示,此次非遗暑期夏令营活动,让她感受到了孩子们对于木偶戏和传统文化的喜爱。“作为非遗传承人,我十分欣慰。”王娜说,很多剧目的创作出发点,就是希望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增长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第一期非遗演出带来的《渔夫与金鱼》,是根据普希金的童话故事改编的,在木偶造型的设计上更贴近中国传统人物形象,在剧情设计上,希望传递给孩子“只有内心善良、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生活”的理念。“我们希望孩子将自己的体验、感受传递给身边的人,进而让更多人喜爱木偶戏,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王娜说。

李先生已不是第一次带孩子来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加活动了,他说,每次的活动内容都很精彩,而且活动形式也越来越有新意,让家长和孩子学到很多非遗知识。回忆8月初举办的第二期暑期夏令营,他记忆犹新——国家级非遗项目盖州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敏携团队表演了皮影戏《孝道》《大象与猴》。演员通过皮影戏讲故事,让孩子懂得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道理。“特别是互动环节,非遗传承人为观众介绍了皮影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操纵技巧等,还邀请观众到幕后亲身体验如何操纵皮影。”李先生说。

“在近期的皮影创作中,我们在人物造型上更注重写实,希望通过贴近生活、逼真传神的现代影人形象,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盖州皮影戏产生兴趣。”林敏说,“未来,也希望通过不断创新盖州皮影戏的表演形式,让皮影戏能够演绎更多孩子们喜欢的剧目,让孩子们更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3期的暑期非遗专场演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颗传统文化的种子。“木偶表演真好看,教会我们很多知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皮影,第一次学习如何操纵皮影,这样的体验给我的暑期生活留下了美好回忆。”“木偶表演很神奇,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的木偶戏。”暑期的非遗夏令营让孩子们念念不忘。

(本报记者  李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