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扬云帆立潮头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五年来,浙江省文艺创作精品迭出,呈现出春风绽放花千树,更扬云帆立潮头的新风貌。越剧《我的娘姨我的娘》、歌剧《红帮裁缝》等多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婺剧《宫锦袍》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歌剧《青春之歌》《红船》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据统计,浙江省五年来共有241个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总资助金额达1.6亿元。

“组合拳”打出精气神

创作生产优秀的作品是文艺繁荣的根本。“面上征集”“线上扶持”“点上突破”……围绕中心工作,紧扣现实生活,凸显时代精神,聚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和浙江改革开放的实践,一系列艺术生产创作攻关的“组合拳”,打出了浙江文艺人的精气神,让浙江的文化艺术舞台创作活力四射。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越剧《枫叶如花》、交响乐《良渚》、话剧《青青余村》、滑稽戏《南湖人家》、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话剧《雄关漫道》等一批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陆续呈现,更是让浙江文艺创作不断向“高峰”迈进。

“从编制中长期文艺创作推进计划,到建设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题材库,浙江每年都要开掘和规划10至20个重点创作题材,每年都要面向全省精心遴选10个左右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和5部左右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剧目,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施莹介绍,仅《2019—2021年度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题材规划》实施,浙江全省就申报了163个项目。

“剧本荒”一直是困扰基层院团提档升级的老大难问题。浙江省连续3年面向社会力量购买原创剧本,提供给省内符合条件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使用,还通过剧本创作项目资助和定向委约创作等多种方式,推出6期40余个浙江省中青年编剧扶持计划,资助扶持省内中青年编剧人才进行剧本创作实践,进一步强化浙江的主创力量。

“注重本土舞台文艺创作的IP打造,用优秀的文艺作品讲好浙江故事,传播浙江声音,始终是浙江文艺创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刁玉泉说。

“新引擎”开启新跨越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需要大批文艺名家的支撑。省地合作“新引擎”开辟了浙江文艺创作的一片新天地。浙江交响乐团与新昌县合作,推出大型交响乐套曲《唐诗之路》。浙江越剧团与松阳县联手,打造越剧《张玉娘》;与德清县联手,打造越剧《游子吟》。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与天台县合作,推出大型歌舞音画作品《天台遇仙》。浙江话剧团有限公司与三门县、湖州市分别合作,创排推出话剧《赤子》《青青余村》。金华市金东区与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浙江交响乐团联合创作民族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并代表浙江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省地协同创演机制既解决了基层院团在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师资难题,又提升了基层院团的整体水平。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通过打破地域和行政限制,采取聘用制、签约制、合作制等多种机制,打通凝聚、吸纳、利用各类舞台艺术创作人才的渠道,浙江文艺创作的一池春水被激活。以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于阳、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天津歌舞剧院导演张曼君等艺术家为代表,2017年底成立的浙江文艺创研中心会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策划、创作、评论、经营人才和签约艺术家,直接参与重大题材策划、讨论、点评、具体创作和浙江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开启了浙江文艺创作的新局面。

“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两天、一两部戏就能出来的。中心的成立,一方面为浙江文艺创作把脉指导,提升创作水准;另一方面,也为培养浙江本土文艺创作人才创造了条件,使基础更扎实。”浙江文艺创研中心秘书处负责人蒋巍介绍,浙江文艺创研中心成立不到两年,先后组建了浙江省中青年编剧创新团队和浙江省中青年导演创新团队,设立了首批10家浙江文艺创作采风基地,孵化了民族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音乐剧《梦寻李叔同》等5个重大题材项目。

“新模式”点燃新希望

在浙江,每年一期的青年戏曲演员高级研修班、中青年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成为青年艺术人才成长、前行的“黄埔军校”。“浙话新势力”、浙京“五朵金花”、小百花“新生代”、杭越“五朵梅花”、浙婺表演新梯队……一支支富有活力、朝气蓬勃的年轻艺术群体在浙江各地竞相涌现。浙江还率先启动省属舞台艺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行“一人一策”,每年选拔一次,每次选拔1至3人,每名对象接受为期3年的培养,目前已有8人入选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培养一面旗帜、带动一个团队、引领一门艺术——以在全国较早尝试名师带徒、名家传艺的人才孵化平台“新松计划”为代表,独具特色的青年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浙江模式”已经形成。自2005年以来,浙江累计实施各类青年艺术人才培养项目170多个,发现、培养和资助青年艺术人才1800余人。

据了解,除拔尖人才、青年艺术人才培养外,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采取委约创作、匹配资助等方式,定向扶持一批中青年编剧、导演、作曲等主创人才的创作实践;通过实施浙江省舞台艺术“1111”人才计划,努力培养一批名编、名导、名角……一项项具体举措实施,一批又一批文艺创作人才脱颖而出。

(本报驻浙江记者  徐继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