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9浙江省群众舞蹈大赛决赛侧记

由平湖市文化馆选送的群舞《布襕女》

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浙江省文化馆、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政府承办,平湖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执行承办的2019浙江省群众舞蹈大赛决赛日前在平湖市文化馆剧院举行,来自浙江省各地的33个原创节目、700多位群众舞蹈演员分两场进行了紧张的角逐。群舞《东海惊涛》《那道光》、少儿舞蹈《小小美猴王》《阳光·花儿》、双人舞《相守一生》《一口甜》等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集中表达了浙江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悦心情、建设“文化浙江”的人文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据浙江省文化馆表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吴杰介绍,此次大赛于今年3月启动,最终从浙江各市、县(市、区)文化馆推荐的70多个群众舞蹈作品中评选出33个优秀作品进入决赛。“我们欣喜地发现,这些作品既有生活底蕴,又有艺术高度。”吴杰说。

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文化站选送的群舞《小娘龙舟队》,以羽人竞渡为背景,讲述了一支女子龙舟队从训练之初的嬉戏玩耍、俏皮偷懒,到训练中晕船不适、努力克服,最后齐心协力、奋勇拼搏夺得锦旗的成长过程。编导何娅敏告诉记者,划龙舟的一般是勇猛有力的男子,但在云龙镇采风时发现,当地有五六支女子龙舟队,受此启发就创作了这个舞蹈。

“表演中有很多划桨、跪地的动作,有人练得手上起了血泡,有人膝盖都肿了。我们这支舞蹈的创排过程也体现着龙舟精神。”表演者陶婷感慨地说。

“在孩子心里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要为祖国做一个大蛋糕来庆祝生日。这是我们编舞的出发点。”湖州市文化馆选送的幼儿舞蹈《生日快乐》的编导宋佳说,“从孩子的天性出发,通过做蛋糕、玩面团等情节,表现他们浓浓的爱国情。”

记者发现,很多参赛作品是以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人、事、物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弘扬时代精神,传承浙江文化基因。

舟山市文化馆、舟山市普陀区文化馆创作编排的群舞《海岛文化员》,取材于海岛文化工作者的日常情态,丰富的肢体语言结合舞蹈技巧,表现出海岛文化员穿梭于各个小岛辅导渔村百姓的情景,接地气、有看点。特别是舞蹈表演中借用舟山常见的捕捞工具——蟹笼来敲打舟山锣鼓,敲出了渔民的欢乐心情,喊出了渔家人团聚的喜悦心声。“我们已参与过多次惠民演出,节目通过浅显易懂的表现形式和积极向上的内在意蕴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海岛文化员》的表演者乐欣苗说。

畲族是浙江唯一的少数民族。温州市文成县文化馆表演的群舞《山哈崽》,讲述了畲族男孩的成长历程。舞蹈元素取自畲族民间舞蹈“传师学师”仪式中“跳”的舞蹈动作。“通过舞蹈情节展现了畲族的历史、信仰、风俗等。”编导孙海英说。

虎头帽、红肚兜、绿底红花的蓬松短裤,24个孩子一出场就吸人眼球。慈溪市文化馆选送的少儿舞蹈《虎头鞋》成为舞台上一道亮丽风景。“虎头鞋制作技艺是慈溪的非遗项目。我们这支舞蹈表现了孩子从牙牙学语到慢慢长大的过程,寓意父母希望孩子穿上虎头鞋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编导胡丹说。

此次比赛,记者还发现了一批时代感、艺术性、生活化相结合的好作品,这是文艺工作者扎根基层创作的结晶。

平湖市文化馆选送的《布襕女》,以“布襕”为形,以“女”为魂,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布襕’是以前劳作服饰的一种,用当地所产的土布制成,具有保暖、防尘等效果。”表演者张颍超说,“布襕女时而在田间穿梭劳作、时而在水边浣衣戏水、时而在雨中软语温言……她们有着平湖女性的坚韧美。”

苍南县文化馆选送的《阿母的背巾》,以背巾为道具,用畲族舞蹈语汇表现出当地妇女勤劳质朴的形象。“一条条背巾延续了一代代畲家儿女的亲情与血脉,看了挺感人的。”观众徐女士说。

在决赛结束后的作品点评会上,浙江省文化馆副馆长顾炯对参赛舞蹈的编导寄予希望,提出要多学习优秀舞蹈作品,借鉴提升自我;要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创作热情;在生活的感悟中提炼亮点,用独特的舞蹈语汇把它呈现出来;注重题材和表现形式的百花齐放,避免作品雷同。

本报驻浙江记者  骆  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