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就去“睦邻家园”串串门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化活动空间5712平方米,文化服务品牌29项,举办文化悦民活动196场次,服务群众26141人次……”这是江苏省张家港市保税区(金港镇)金都社区创设“睦邻家园”最近一年的成绩单。作为拥有万余人的动迁安置小区,金都社区因地制宜建起“睦邻家园”文化阵地,吸引社区群众在此“栖息”,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培养了健康向上的文化兴趣,增进了“老街坊”的感情,打响了“家文化”品牌。

共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

早上8点,金都社区“睦邻家园”的门口已排起长队,等候开门的群众希望尽早进入,“优先”挑选自己喜欢的项目。社区居民杨大爷笑着说:“这个‘睦邻家园’真是好,文化设施齐全,我们拆迁前的好多街坊邻居也能在这儿碰面。”

“睦邻家园”从设计之初,就以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为纲,全力打造“家文化”品牌。从张贴的宣传标语到文化功能的设置,这里到处体现着“家”的元素,令来往于此的人感受到满满的温暖。金都社区党总支书记奚洋介绍:“从设计到布置,我们严格按照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营造家的温馨氛围,吸引社区群众愿意来,来了能享受文化设施、参与喜欢的文化活动。”

“睦邻家园”开辟出一处特色空间,布置了传统农耕工具和家庭老物件,取名“乡愁记忆室”。正在观赏展品的陈大妈说:“传统的东西可不能丢,这些老物件‘讲述’着我们的过去,是我们的一种心灵寄托。”

据了解,金都社区的拆迁安置户来自金港镇各个片区,社区整合了后塍竹编、螃蜞豆腐、锡剧等文化资源,组建文化队伍,筑起具有文化特色的金都家园。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忠影说:“全市已实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00%达标,并建成30个五星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金都社区就是五星级中心的优秀代表。”

为了社区荣誉冲锋在前

“蒋老师,你二胡拉得真好,你可是我们文艺演出队的骨干啊!”奚洋每次见到金都社区居民蒋兴宝,总会称赞一番。而在以前,蒋兴宝却是镇上信访办的“老熟人”。“睦邻家园”建成后,创设了戏迷社,组建了锡剧表演队,喜欢拉二胡的老蒋在社区乐韵戏曲队招贤纳士时也被推荐加入。蒋兴宝说:“现在经常参加文艺演出,心情舒畅了,也找到了人生价值。”

2018年底,保税区(金港镇)举办“最美村歌”大赛,金都社区选送的《金都明天更辉煌》获得“最佳表演奖”。奚洋介绍,组建合唱队时,考虑到居民张夕进能写、能唱、能创作,便聘请他当队长,队员则都是社区里的大爷大妈。比赛中,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曾想让年纪大的队员站在后排,可这些老队员不同意,说“为了金都的荣誉,我们要冲锋在前”。自从合唱队成立以来,他们参加合唱演出、快闪等活动近百场次。他们说:“每天能在一起唱唱歌,是最幸福的事。”

在“睦邻家园”的“心愿池”上,社区群众写满了文化需求。“‘睦邻家园’是社区居民自己的地盘,组建文化队伍,开展文化活动,我们听‘心愿池’的。对于活动项目的申请,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帮助我们购买社会公益文化服务,并扶持组建了多支文化团队。”奚洋说。

据了解,金都社区“睦邻家园”自2017年建成以来,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先后帮助扶持组建了乒乓社、瑜伽社、书法社、戏迷社等文化团队28个,创作改编锡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双推母》等作品86个,开展竞赛、巡演等各类文化活动500余场次。

“这里是我第二个‘家’”

“张阿姨,你昨晚值夜班,今天好好休息吧。”金都社区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徐建良在电话里关切地说。

“没事的,我把家里的事做完就过去,我已经习惯了帮忙,这里就是我第二个‘家’。”张阿姨说。

张阿姨是新市民,来张家港务工生活15年,刚开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孩子上学积分,如今孩子已考上大学,她虽然每天“三班倒”,可还是会抽空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她说:“文化志愿服务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穿上红马甲,就找到了归属感,我觉得这是件无比荣耀的事。”

在金都社区,孩子放学后,家长们总喜欢让他们去“睦邻家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做作业、阅读和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家长们都说:“孩子们放在‘睦邻家园’比较放心。”不仅如此,睦邻家园还引入新型社区养老服务——“枝秀养老中心”,主动为社区60岁以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公益午餐,并由志愿者送到家中。

据了解,金都社区现有文化志愿者近千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近3000次,社区群众满意率100%。在“睦邻家园”的醒目位置,悬挂着多面印有“家一样的温暖,亲人般的关怀”等字样的锦旗,这是对所有文化志愿者的褒奖和夸赞。

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孙建忠说:“金都社区创建‘睦邻家园’是落实乡村振兴及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我市打造多彩基层文化的一个缩影,为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邹  毅  杨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