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情和冬日暖阳历来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主打的“旅游牌”。今年,各渠道商在旅游推介项目里增加了一项——大凉山国际戏剧节。
11月19日至12月1日,2019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在凉山州西昌市举行。8个国家的剧目,300场演出,数十场论坛、学术交流和戏剧工坊……初冬的西昌,有阳光、有戏剧、有思考、有合作,西部地区能否成就一个新的戏剧节神话,孵化出一个文化旅游大IP,大凉山正在求索。
人文的西昌好戏不断
11月23日,坐落在山坳里的“谷剧场”,蓝天白云为幕,观众席地而坐,跟着原版以色列默剧《石头》回顾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是《石头》剧组在全球30多个国家演出700余场之后,第一次来到大凉山。导演伊农忍不住感叹大凉山“人有活力,土地有力量”。
同样慕名而来的戏迷也因为戏剧节发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文之美。在西昌火把广场上,来自北京的游客史先生兴之所至,即兴加入新疆十二木卡姆表演中,他自称“就是冲着戏剧节来的,已经看了12场戏”。
为了让观众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戏,11月21日,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火力全开,话剧《一树梨花压海棠》、形体剧《美若黎明》、实验戏曲《谁是麦克白》等剧目轮番上演。当天晚上的重头戏《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在邛海剧场一票难求,该剧用喜剧艺术及温婉式幽默征服了观众,演出现场欢笑不断。
除30余个剧场轮番上演海内外知名戏剧,西昌的街头也成为舞台。民族歌舞、街头巡演、彝族年集市、彝家千人宴、非遗工坊等活动同期举行,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文化体验。
得益于濮存昕、李亭、阿来、黄定山、李伯男、赵淼等23位中外艺术家共同发起的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人们对大凉山旅游的固有认知正在被打破,西昌正在向全世界展示着其人文和自然的多重风貌。
戏剧节的未来在哪里
“犹如70岁的老人来看望一个1岁的婴儿。”苏格兰亚洲艺术基金会主席理查德·路易斯带着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经验而来,在大凉山见证一个新的开始。
一个新生的戏剧节如何茁壮成长?在11月23日开幕的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论坛上,一场关于戏剧未来的大讨论开启。来自英国、瑞士、俄罗斯、日本和国内的戏剧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化语境下戏剧节的功能与演化”进行深入交流,吸引了近千人到场“取经”。
“成功的戏剧节,关键要素是把握住城市的文化根脉。”国际戏剧协会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说。
“艺术节是苏格兰最好的名片。”理查德·路易斯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已是蜚声海内外,据统计,爱丁堡60万人口,但爱丁堡机场年客运量已突破了1350万人次。戏剧节带来的游客数量激增,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每年8月,艺术节、儿童艺术节、爵士与蓝调音乐节、讲故事节、科技节和图书节等齐聚爱丁堡,让苏格兰高密度地出现在世界屏幕上和文化话题中。
“中国戏剧发展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保持开放心态。”濮存昕认为,当代中国,戏剧正在成为新的审美高地和中外交流的国际性文化平台。此次论坛的举办,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共同展望戏剧文化的美好未来。
戏剧吸引年轻人到来
对年轻的戏剧人而言,戏剧节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彝红》主演、尼扎嫫的扮演者刘洺君趁着排练间隙看了3场演出,参加了一次戏剧工坊。她感慨“机会难得”,与业内知名的导演、国内外优秀剧组交流,可以激发创作灵感。
“为了看戏!”被问及为什么来当志愿者,四川音乐学院学生小汪汗涔涔的脸上漾起微笑。身着戏剧节统一服装的志愿者们忙碌之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能领到一张演出票。
年轻人是戏剧的主体,同时也是戏剧艺术和戏剧旅游最大的客群。
11月24日,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艺术高校资源分享与转化恳谈会在西昌举行。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20余所高校代表在会上达成共识——共享艺术教育资源,在戏剧表演编排、艺术普及教育、戏剧人才培养与使用、艺术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打破艺术教学和戏剧实践的界限,促进民间艺术资源传承保护与高校艺术教育互动共赢。
(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