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缥缃”之“旧碑记完书 新拓祈安康”
——苏州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特别活动
时间:2024年10月6日 来源:苏州图书馆
10月5日14时,由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吴门缥缃”之“旧碑记完书 新拓祈安康”苏州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特别活动,在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开展,8位读者预约参与了活动。
活动讲解内容由苏州图书馆天香小筑碑廊中的一块石碑引入,石碑上刻《完书记》,由著名学者吴江天放楼主人金天翮撰文,潘昌煦书写,杨鉴庭刻石,详细记载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不但垂涎领土,对珍贵文物古籍也早存觊觎之心。当时日本在苏州城南盘门外的青旸地有租界,馆藏古籍善本岌岌可危,为使之免遭劫掠,本馆“迭奉政府指示机宜,为求图书安全之计”。时任馆长的蒋吟秋当即召集馆务会议,决定将古籍善本及重要文卷,装箱移藏至安全地带。8月4日至13日,馆员们连日工作,先从宋元明刻本、清代精刻本、旧抄本、稿本中选出360种精品,用柳条大箱分装8箱,雇船专程押运到太湖洞庭东山后山的鉴塘小学,交给校长周知辛保管。之后的一个月内,在日军频繁的空袭轰炸声中,馆员们又陆续将珍贵书册转移至南园阔家头巷的圆通寺、西山显庆寺满月阁等地。
同年11月19日,苏州沦陷,日寇对苏州的文物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和破坏,位于苏州公园中的吴县图书馆就被日寇用钢炮轰炸,夷为平地,藏书荡然无存。若馆藏古籍善本事先没有转移,后果将不堪设想。抗战期间,为筹措保管书册费用,蒋吟秋奔波各地任教,将微薄的薪酬或典卖之资,按时寄回苏州。而藏书之地的僧人及群众也协力同心,在日寇的追逼和多次搜查下,想方设法保全善本。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蒋吟秋被重新任命为馆长,在之后的数月内,馆员将藏于东西两山的古籍善本分批运回。除部分藏东山人家复壁中的古书,有61种受潮霉烂损伤外,其余移藏文献1558种,19874册又47叶全部完好,历时近十年的护书行动终于迎来了胜利。本馆所举办的“百十书香 阅读天堂”——苏州图书馆建馆110周年文献展中也生动详实地再现了这段往事。
如今这段历史以石刻的形式记录和留存下来,时时提醒着后人勿忘前辈们的艰辛,这也正是碑刻传拓技艺对于文化传承的意义。在印刷术尚未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或图画通常被镌刻于石碑或青铜器上,但这些内容往往因载体的笨重难以传播,因而人们想到可以用纸墨将铭文拓印下来,以便于携带和保存。碑拓对于研究历史文献、文物及书画都有着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在了解相关内容后,读者亲身体验了拓印流程,将宣纸置于拓砖上,少量多次喷水直至宣纸浸透,再用平头刷用力捶打,将纸与砖之间的气泡排出,等待纸张稍微晾干后,用蘸墨的拓包在纸上轻轻拓墨,经过细致耐心地反复拓印,便可获得一张印有吉字的拓片。
此次活动在苏州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之际举办,不仅让读者们深入了解了蒋吟秋馆长“抗战护书”的感人事迹,同时也体验到了碑刻传拓这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