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缥缃”之“辞旧岁唱昆曲”跨年主题活动

时间:2024年1月2日                      来源:苏州图书馆

6383979916047779096847984.png

2023年12月31日晚19时,由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吴门缥缃”之“辞旧岁唱昆曲”跨年主题活动,于苏州图书馆北馆四楼文学馆内拉开帷幕。

6383979917735810766192577.png

昆曲,因发源于苏州昆山而得名,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剧种之一。昆曲不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喻为曲中“兰花”。

昆曲约形成于元末明初。至明嘉靖年间,以太仓魏良辅为首的曲家群体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他们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唱腔,广受欢迎,因这种腔调婉转流丽,故而又称“水磨调”,也就是今天人们听到的昆曲唱腔。明万历年间,昆曲发展愈发繁荣,不仅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本,演出也遍布大江南北。据记载,当时仅苏州一地,昆曲的专业演员就有好几千人。演出的场合也多种多样,不仅在家中、乡间草台,甚至楼船上都能欣赏到昆曲演出。到了明末,昆山剧作家梁辰鱼依照昆曲音律填写了《浣纱记》,把原先限于清唱的昆曲运用于舞台表演艺术,昆剧由此诞生。此后职业戏班的演出活动不断沿运河北上南下,扩展至全国,昆剧成为当时最盛行的剧种。

然而在经历了二百多年的繁盛后,昆曲于清乾隆年间逐步衰落,仅在民间曲社中幸存一二,近乎濒危,民国时期也仅在小众范围内流传。直至近年,由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昆曲艺术也得到了迅速复苏。2004年,白先勇与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合作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让古老的昆曲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6383979919789763438648953.png

昆曲剧作用词考究,继承了古典诗词的文学传统,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剧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其曲律、腔律、套式、宫调以及伴奏,蕴含了丰富的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同时,昆曲还保留了中国古代戏曲的曲牌体形制,这在戏曲界也属罕见。可以说,昆曲留给后世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继续传承和发扬这项艺术也成为了新时代的一项使命。

6383979921345417118493607.png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宣传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昆曲艺术吸引,并争相学习唱腔唱段,但由于昆曲表演需要长年严格且专业的训练,昆曲爱好者们缺乏表演的舞台和机会。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活动特为喜爱昆曲艺术的读者提供演唱设备和舞台,让昆曲艺术不再仅限于观赏,而是能够亲自体验演唱的乐趣。昆曲爱好者们从开始的略显拘谨到渐入佳境,最终忘我歌唱,在跨年的欢乐氛围中成就了属于自己的高光一刻。

6383979924203770063031095.png

主办: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
地址:苏州市人民路858号 苏州图书馆
电话:(0512)65228098
邮编:2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