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解读梅兰芳

    翁思再   2009-05-01

    浏览量:1432

        昨天下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剧作家翁思再做客名家大讲堂,给苏州市民带来了一场关于梅兰芳的精彩讲座。梅兰芳的艺术人生以及他的成才之路,给在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发。本报对昨天的讲座进行了整理,以便和更多的读者一起分享。

        梅兰芳小时候资质并不好

        关于梅兰芳,我过去讲得很多。今天主要讲梅兰芳这个人才,他成才有什么主观因素,我想从人才角度来解读梅兰芳现象。

        梅兰芳这个人,他是怎么成才的?他成为我们中国国剧的一个代表人物,也可以成为我们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这么一个重要的被人家认可的人物,他是怎么成为这样的人才的?我们今天来讲他的成才之路,到底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

        第一、他和一般的人才是一样的,是艰苦训练出来的。

        梅兰芳小时候长得很难看,叫“语不惊人,貌不出众”。梅兰芳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瓜子脸,而是一个圆形脸。小时候的梅兰芳比较迟钝,北京话叫木讷,小时候学东西要学好几遍才能学会。他小时候,家长把老师请到家里教他,他老是学不会,师傅最后不教了。师傅说教你不如教一个聪明的孩子。这里解释一下,当时教学是立契约的,学成之后,徒弟多少年赚的钱是给师傅的,若干年以后,才是自己的钱。老师说,我有时间教你,不如教一个聪明的孩子,这也是为了我的将来。老师认为梅兰芳没有天赋,扮相也不好,眼睛也不好,学习又迟钝,就走了。

        梅兰芳是这么一个很差的条件,可是梅兰芳并不因为条件差而气馁。后来他转到一个堂子。堂子,就是小孩住到我这里来,我教你们戏,你们出去演出,赚的钱归我,毕业以后若干年赚的钱还归我。堂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晚上演出,中午可以陪酒。他就到了这么一个堂子里学习,堂子里的孩子还用鸡蛋清来敷面,所以堂子里的男的都是非常的好看,到那里请他们陪酒都是一种享受,后来就变成王公贵族的一种专用的娱乐方式。

        在堂子里如果抵不住诱惑,就会陷进去。梅兰芳到了那里以后,有一个表哥,邀请梅兰芳坐到一个有钱的人的大腿上去,梅兰芳不肯。从我们现在看到的史料,梅兰芳是比较洁身自好的,他抵

    住了这种诱惑。 20世纪初有句话叫“兰蕙齐芳”,后来梅兰芳显然超过了余慧清。梅兰芳集中精力学习,他学习比较慢,比较迟钝,用什么办法呢?用最笨的办法,师傅一段一段地教,台上放一个空碗,空碗旁边放三个铜板,我唱一句,你唱一句,不管学会学不会,用最机械的办法学,他学三十遍,“笨鸟先飞早入林”,梅兰芳学得虽然慢,但是学会以后他不忘,学得非常的扎实。所以我说梅兰芳

        伟大之处就在于,不因为自己条件不好而气馁,完全靠自己发愤图强,发愤努力。

        梅兰芳为何能成为“大家”

        梅兰芳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变成美男子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单眼皮怎么就成了双眼皮了,眼睛就变大了?他的祖母说,很怪,到了一定的岁数,他怎么就变得好看了呢?所以说梅兰芳这个人才也有一点偶然。

        人才有两种。台上的演员,有很多非常好的,很出名的演员,条件太好,从小就出名,尤其是漂亮的,我凭脸蛋就可以有饭吃的,所以天赋条件好的演员,有时候不会勤于练基本功,等到晚年的时候就会显得后劲不足。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先天的条件不好,他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比如程砚秋,1953年的时候到上海,一出台,台下哄堂大笑,一米八零的个头,让他演一个窈窕淑女,自然会导致哄堂大笑。他虽然个子高,但是善于借助裙子走路,表演又细腻,逐步把你带入戏路中,一段时间以后,观众完全被折服。周信芳,哑嗓子,他就凭他歌唱的技术,把你拉入戏剧里来,这就是大家。周信芳和程砚秋都是用他们的技术的表演能力克服了他们的天赋不足。

        这两类人都有他们的遗憾之处,梅兰芳既有天赋,又有基本功,以前他没有基本功,但是他努力地去练,获得了比别人扎实十倍的基本功,而且十八岁的时候,他又具备了天赋,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中国的舞台艺术史,到了梅兰芳那个时代,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人才现象,这些人才都跑到京剧里去了。那么多百年一遇的天才,集中在这个时候出现。梅兰芳就是代表人物。艺术家和科学家是要靠天赋的,鲁迅说,如果我的孩子没有文学才能的话,就不要让他搞文学。他的儿子也没有成为作家。梅兰芳这个人才,我用爱迪生说的 一 句话,科学家和艺术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99分

    汗水和1分的天赋。主要靠的是汗水,梅兰芳靠的就是死学笨学,以勤补拙。没有天赋的时候,要靠汗水。你要搞科学,你要搞艺术,你要看看自己有没有天赋,我们在座的各位培养后代的时候,看看是不是有天赋,不要拔苗助长。

        梅兰芳的成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对于传承和创新关系的处理。这点很重要,对当前也有借鉴意义。梅兰芳在舞台上大力创新的时候,恰恰是昆曲走向衰落的时候。以前皇宫里喜欢看昆曲,到了光绪年间,就开始全部听京剧了。没有人唱昆曲了,梅兰芳就是这个时代登上了舞台,他大力地创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昆曲艺人的后代都学京戏了,而梅兰芳却用他独特的眼光开始学昆曲,他把昆曲那些糟粕的东西都去掉了,借鉴了昆曲好的东西,因此他学了很多的昆曲。继承不是把以前的东西一股脑全学过来,而是把好的学过来。梅兰芳用自己的慧眼去评判,把前人的好的东西拿过来。

        梅兰芳之所以后来取得那么高的成就,是因为他创新中有继承。旧中有新,新而有根,新是从旧的里面出发的,再怎么新我也有根,我们戏曲的发展,要保护,要发展,这个发展一定是有根的。

        梅兰芳靠“综合实力”取得成功

        一个好汉众人帮,梅兰芳后来为什么有那么多好的创意?他怎么会想办法把京剧推广到美国?西方人说,原来舞台上可以这样演,他们真的是十分的奇怪。那么梅兰芳的这种创意,是怎么来的?全是文化人帮他策划出来的。

        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有一个好的创意团队;包括政府,包括科学家,身边要有一个好的智囊团;一个好的科学家,也必须有一个好的团体;艺术家也是一样。我自己研究京剧历史,最后我发现大家的基本的东西都是差不多的,技术上的没什么问题,最后能否成为大家,除了刚才说的天赋以外,还要拼你周边的智囊团。

        梅兰芳跟孟尝君一样,食客三千,每天演完了,大家来提意见。梅兰芳在家里有一间很大的书房,他的朋友有金融家,有文学家,一大批人。天天养在家里,喝酒,聊天。南开大学的校长,也是他的朋友。我查了一下,梅兰芳身边的人,人数最多,水平最高,结构也最合理,有银行家,有

    艺术家,有文学家,甚至公安局也有人。演出的时候,黑社会找麻烦,也有人管。

        1919年,有个北京大学学生叫张了,他反对用西方的写实的话剧代替京剧,结果大学没有毕业。梅兰芳知道这个事情以后,把他叫到家里,成了自己的门下。我们后来看到梅兰芳有很多的文章,都是这个人写的。给梅兰芳总结艺术经验都是他写的,梅兰芳的很多报表也都是他写的。

        这些人后来都变成了梅兰芳的左膀右臂。所以一个好汉众人帮,一个艺术家最后成功是和他的文化有关,是综合实力的比拼,不是单打独斗。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少有一个人完全靠自己能够成功。不是被社会淘汰,就是被周边的竞争势力给压倒了。

        梅兰芳的特点就是“没特点”

        梅兰芳这个人温柔敦厚。有人问他有什么特点,他说我没有特点,他说“梅派”就是“没派”,他说自己是一个中正平和的人。

        我举个例子,程砚秋早期的时候,嗓子和梅兰芳差不多,后期的时候,他要把唱腔弄得非常华丽,他搞了一个特色出来,他要吸引观众,弄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论唱的丰富,程砚秋是第一名,综合起来,梅兰芳是第一名。程砚秋唱得好听,复杂,梅兰芳唱得比较简单。梅兰芳有一个理念,我表达一个唱腔,尽量简单,能用三个音符绝对不会用四个,表达情绪,不多用一个音符,不把它复杂化,越简单,越有味道。简单的东西,含蓄。我们传统的艺术,最要紧的是含蓄,所以这种中正平和稳妥规整的东西是“梅派”,“梅派”就是一条大江大河,因为它是规范,所以它可以成为一种大家共同认同的基础,他的这种中正平和就和我们的儒家文化思想最核心的原则一致,不偏不倚。

        梅兰芳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点是“移步不换形”。

        第一届文代会召开时,梅兰芳在文代会上演戏。毛主席上台接见他,毛主席听说梅兰芳进城的时候非常受欢迎,说你的名气比我还要响。后来有记者采访他,说现在我们刚解放,准备一切都要革新,要扫除旧社会的东西,现在中央的文化工作也要有新的变局,正在搞戏剧的改革,你对这个改革怎么看?他说,戏剧是几千年的传承,是不可以轻易改的,京剧表演的东西,不要随便改,艺术上、技术上,最好不要改。梅兰芳讲,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不要改,可以改内容,改动封建

    意识,这个内容的改动有很多虽然合理,但也要慎重。他说,我提倡“移步不换形”。当时采访他的记者现在还在,我都见过他,是大公报的一个记者。大公报记者把专访登在报纸上,不想引起轩然大波,那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的人都是延安过来的,他们认为新的东西就是好的,旧社会变成新社会了,怎么可以搞“移步不换形”呢?当时有一些有名的戏剧家、文化人,都写了文章,要批判梅兰芳的“移步不换形”论,一夜之间形成了打击梅兰芳的浪潮。

        梅兰芳是一个很固执的人,他心里不服,后来他第二次讲了“移步不换形”。 1949年,梅兰芳改编了一部新戏叫《穆柯寨》,完全用老的办法来做,唱腔有更新,是旧中有新。穆桂英的时代气息在里面,有新的信息,但基本上格局没有变,还是非常本色的东西,他没有涂脂抹粉,为了创新而创新,他用实践回答了对“移步不换形”的质疑。

        坚守自己的信念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大家要是没有一点终生为之献身的理想,是成不了大家的。我在大学里说,你们要成才,你们要有信念,要百折不挠,还要有自己的兴趣。搞艺术,兴趣是最有效的动力,到了老年还喜欢一样的东西,为之追求一生,可能就成功了。你不成功,你的下一代可能也会帮你成功。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