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人生唯有读书好

    经典阅读与苏州文化传统

    林公武   2011-06-18

    浏览量:1181

        我们从小时候就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每一次到了苏州都会感受到我们非常浓厚的吴中文化的一种京韵,我们古人也说了近朱者赤,到了苏州以后就会使自己沉浸在苏州悠久的、辉煌的人文精髓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提升,很高兴而且苏州有这么优美的一种园林的环境,而且更有一种厚重的人文,我们苏州图书馆在全国也是非常有名的,又建在曾今苏州市政府所在地,西方有个人说,实际上真正的天堂是在图书馆,那我们苏州的图书馆就是天堂的天堂。今天我讲的话题是“人生唯有读书好”,讲一些读书、阅读以及在讲的当中结合一些我自己所知道的苏州的文化、苏州的人文。

        每年的4月23日都是世界阅读日,今年是第16个了,还有一个9月28日这是孔子的生日,近十年来我们在全国各地无论是城市、无论是乡村、无论是学校、无论是社区,我们都不断的兴起了读书的热潮,例如,读书月啊、读书节啊、读书周啊的活动,有很多地方把4月23日定为当地的读书节读书月跟世界同步,也有的地方它不在4月23日,它选在孔子生日,因为孔子是中国第一大圣人,所以我们有些地方就把9月28日定为读书节,像我们的福州就把28日定为读书节,我们把教师节定在9月10日,现在有好几个说法,认为孔子生日就是9月10日。我想作为读书这个话题来说,应该是个非常古老的话题,谁不懂啊,我们拿起书就是读书,我们进了学校就是读书吗,读书为什么这几年来还要这么轰轰烈烈一浪高过一浪来讲读书呢,还有这么多社会各阶层的人参与这个读书活动呢,但是他又是一个长新的议题,那么我们说这个书主要是靠文字,有了文字以后就有了书籍,所以有一本说叫做《中国书史》,它就说了图书就是前人经验的记载,是后人得以继承和借鉴的重要的历史资料,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处于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那这种交流了解就显得更加重要。中国有句经典之言,特别是在多年来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这句话也深入人心,叫做开卷活动,读了书就有好处有了收获,这个可以得知识,可以得乐趣,可以得做人,可谓是好处非常多,是我们终身受益,所以杜甫有句话叫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的孔夫子说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我们不一定要求吃得很饱,我们不一定要求居住的很安逸,但是一个人不可

    以不学习、不可以不读书,书是我们精神支柱和人生的追求。南宋有个著名的藏书家叫做尤袤说过,“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就是说当我们饥饿的时候你去读书实际上你就可以把读书当作肉,当你非常寒冷的时候你去读书就可以把读书当作皮衣,当你寂寞的时候你去读书就可以把读书当作最好的朋友,当你忧愁的时候你去读书就可以把读书当作琴瑟。为什么我要说尤袤这四当,这就是我们历史上所谓读书四当。那么我们宋代有个藏书家叫做章钰,他是个光绪29年的进士,幼年就非常努力的学习,节衣缩食,都把钱用来买书,家里藏书数万册,他就把他的藏书楼藏书室叫做四当斋,那么他去世的时候是在北京,在遗嘱中说我要把这一批的书全部捐赠给燕京图书馆,当时的见证人就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由苏州人原上海图书馆老馆长中国近现代图书之父顾廷龙先生编了《四当斋藏书志》的目,前几年我们中国国家图书馆又把这部书印刷出来了。顾廷龙先生曾写过“人生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这样一副对联放在自己家里,我们说社会在不断进步文明在不断提升,读书就成了人类世代求生存求发展改造世界提高自身素质的行为,那么作为我们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为什么说中国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一个就是说人类有了文字之后社会文明就开始了,出土的成形的文字是甲骨文,就出现在殷商时代;还有人类有了城堡有了城市,它把人类所有的文化、政治集中起来了,就有了各种活动、有了各种的管理,社会的雏形就形成了,所以说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在这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读书是个社会公认为最高尚的行为,过去我们都把读书人称为“士”,“士”就是有德行的人,变成知书与不知书,你懂不懂得读书、识字就成了智者与愚者的区分了,中国可以这么说从古代到近代甚至到文革前,当然现在落后的地方还是这样,我们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现在我们农村的人口还是占绝大多数,我们南方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它多种经济成分的变化,使农村的经济发生了变化,但是在西南西北比较贫困的地区还是已农为主,特别是从古代你要想从农村走向城市,你要想变耕地到坐衙门,今天就说成为类似政府机关办公室这样的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然后你才有俸禄、才有地位,所以我们有这么句话经

    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然这句话它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时间局限性,但在民间来说这句话还是根深蒂固的。

        《劝学诗》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它的积极方面我们加以肯定,消极方面我们就不继承了,它反映了我们社会各阶层无论贫富,一种目标和理想的心声,古今中外对读书的重要性都有个共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对读书也有很深刻的名言,他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民族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我自己认为读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必然需求是人类心灵升华的必然结果,更是人类智慧的必然结晶。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学非常的盛行,这里面有个五经,五经当中礼记学记,这部学记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专论的教育著作,其中有句名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到了《三字经》就说“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就指出来了在小时候你不肯读书那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到了老了你有何作为呢,人要是不学习何以成才。这里面中国唐朝最伟大的、也是最一身正气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劝学》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年轻人要通达古今才是有出息的。诸葛亮教育他的子女们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古时“才”、“材”通用。人有用叫做“才”,木有用叫做“材”。儒家:成为人才的人,应是君子,士人,贤人,要有仁心,行仁义。庄子:爱人之谓仁。

        读书成才,也不能离开时代背景、社会需求而空谈。中国封建社会是充满官本位文化思想,所谓的读书成才首选的是走仕途当官。当今社会分工愈加细化,新学科、新领域也不断发展扩大,对人才的成长与需求也日见迫切。每个人经历、环境、习惯、兴趣及所学专业与职业不同,各有爱好各有选择,那么所读的书也不同。我们在人的成才中也需要一种困境,困境才能磨练人的意志,我想这里面我们苏州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宋代的一朝名臣范仲淹,随母改嫁姓朱,所以他又叫朱说,但当他知道自己身世以后就非常刻苦的读书学习,不管是寒冬腊月,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冲洗一下自己脸使自己保持清醒,然后再读书,吃不上干饭就吃稀饭,有个跟他很好的同学,家里当官

    很有钱,就把好的菜饭给范仲淹吃,过了几天这个同学最后发现这个饭馊了,霉了,你为什么不吃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他说我不能吃,如果吃了干饭,我就觉得我的稀饭就不好吃了,我就吃不了苦了,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到范仲淹对读书对成才的坚强意志。我们今天你去大学里面看,就是在北京的一些名牌大学,我们一些贫困的学生也有吃别人剩下的饭,也吃别人剩下的馒头谁能相信,但也确实有这样的现象。而富二代、官儿代有着富裕的生活条件的孩子,他们就不知道人生吃饭的艰辛。所以人生唯有读书好,人生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练才能身有体会。如今,从上海机场刺母事件,药家鑫案等等的社会现象,反映出我们现在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多多少少的说明了我们在家庭教育上面的问题。

        苏州可以说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我看了一下历代状元是60个居全国之首,所以被誉为状元之乡,光清朝就出了28个,一个地级县就出了28个状元真是不简单,而当时清朝福建省只出了3个。 苏州大学很有名的中国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他在《苏州状元》这本书里面写的序,有段话说的非常好,他把我们整个的这种人文文化和苏州的很悠久的、具有地区文化特色他概括的很精辟,他说了自唐到清朝1300多年状元来有50人之多,就清代论状元总数就占全国总数四分之一,全国是没有的。其中常熟清代状元就有6人,占苏州状元总数里面四分之一,也是举国无有的,例如,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翁同龢就是代表人物之一,通过他们的事迹来弘扬地区的优秀文化,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苏州现在的经济发展的很好,排在全国前列,原因就是因为跟它的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苏州的名人有很多,例如,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

    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一生非常重教育,他不管到哪个地方做官,首先在做官的同时、在为政的同时就创办学校引进人才,而且他很高风亮节,有个看风水的告诉他,南园这个地方非常好,你只要住下去,你的家族世代就能产生高官贵人,你不能办学校,办了你家的风水就破了,但范仲淹就不这么认为,我在这边办学校,这个学校的贵人不就更多了吗,这就对国家更有利吗,比我一家更好吗,他就把南园拿出来建学而且请了胡瑗进行教授。胡瑗是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当时他提出了叫做“明体达用之学”, 认为儒家的纲常名教是万世不变的“体”,而儒家的诗书典籍是垂法后世的“文”;把体、文付诸实际,可以“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达到民安国治 、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这是“用”。他的“明体达用之学”,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其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苏湖教法”,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在今天来说还没失去它的现实意义。他的成功其实跟范仲淹是分不开的,而且他办过义庄、义学,实际上就跟我们现在说的希望工程差不多的概念,今天我们不是有很多都在搞希望工程、做助学,就是这么个类型,你说我们一千年之后我们有希望工程,但是在我们就是要追溯历史性的,在一千年之前在范仲淹手上就已经搞了,我们就是要追溯历史性的,要历史性的不要割断,义庄、义学这是范仲淹非常伟大的创举,所以他的思想非常超前的。

        最后再讲一个读书成才古人很重视什么东西,就是人的行为,人的道德规范,这是很重要的,明朝有本书叫做《菜根谭》非常有名,里有些话我觉得很深刻,一个人如果菜根都能吃那你还有什么苦不能吃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它说“读书不见圣贤,为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为衣冠盗;降雪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重成德,如眼前花读书都不知道像圣人、贤人看齐,学习以他们为典范,那你只能是个书奴,你只知道字不知道怎么做你学了没有用,你就是书的奴隶;你做了官都不为爱你管你的百姓你只是是穿着衣冠的人,就是个盗贼;你在那里讲,让人家学习这个学习那个,自己都不去身体力行,你就是在说口头禅、你就在说假话;你不重视道德规范,没有从道德规范严于律己,那你就像花一样开下就谢了,我觉这句话细细的品味它是启迪良多。所以今天说了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要成才这里面做个读书人,成才你要有个标准,什么样才叫读书人、什么样才叫成才,读书不仅要读有字的书也要读社会这本无字的书。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