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城墙建造史
施晓平 2012-09-23
浏览量:2201
首先,感谢大家来收听这个讲座。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来讲城墙建造史呢?因为去年9月20日,总长超过1400米的阊门北码头段、平门段、相门段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开工,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修缮,这三段古城墙近期就将再现昔日的古典宏伟风貌。按照我的设想呢,今后还有继续开系列。所以今天我今天开讲的是这个城墙的建造史。每个城门的情况,计划每个月讲一期。守望白发苏州的古城墙、城门到底是怎样兴建的?里面深藏着多少故事、传说?我们专门开设这一讲座,目的就是帮助大家了解这些情况。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工作人员,我称不上专家学者,但在报道中接触了大批专业人士,也阅读了部分书籍、文章,还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现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汇报给大家,请大家批评指正,也欢迎大家提供线索,进一步推动苏州的城墙研究。
一、古人为何造城墙
在介绍苏州城墙建造史之前,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全国、全球的城墙建造情况。
城墙是农业社会保障居住者安全、统治者进行政治控制和军事防御的重要屏障,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城市、城堡,都曾修筑过城墙。
1、我国和世界城墙起始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中国全境共发现史前(即夏朝建立前、约4000年前)的古城近40座。
其中最早的城墙位于湖南澧县车溪乡的城头山古城遗址上。这一遗址占地面积18.7公顷,1979年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内有大溪文化早期(6000年前)到屈家岭时代(4200年前)四次叠压建造的城墙,曾两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又被评为二十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第一期城墙距今6000年,高2米多,底宽10多米,筑在岗地边缘,沿城墙外围挖了深2米、宽10多米的壕沟。这样从沟底到墙顶的垂直高度达到5米左右,外侧基本上组合成一溜陡坡,具有较好的防御功能。
第四期建于屈家岭文化中期,距今约4800年。城墙高5米多,底宽30米左右,面宽13米,周长1000余米,面积超过8万平方米,并开东南北三门,城墙之外还围着宽35—50米的护城河。
世界上最早的城墙杰里科之墙距今9500年,位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以东,邻近约旦边境。
不同于西方的先有城市后筑城墙,中国一般是先筑城墙后建城市,证明了中国建城的计划性。
中国城墙的修筑主要是农民以国家劳役的方式建造的,因此,中国的城墙文化中政治因素是占主导地位的,不同等级的城墙划分着不同等级的功能分区。从城外往城里看:第一层是城市外围的高大城墙,专门用于城市外围防御——外城廓(郭);第二层为内城墙,内城墙内大多为普通百姓的居住区;如果是国都,还有子城,里面是帝王居住、生活、听政的场所,是城市的中心。
2、城墙的作用
城墙最初主要起御敌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增加了区分城乡、防洪、文化、景观等功能。
①御敌功能
②区分城乡功能
③防洪功能
④文化功能
⑤景观功能
二、苏州地区造过多少城
到目前为止,考古还没发现苏州的史前古城和古城墙,但不排除今后发现的可能。周边曾在江阴云亭街道发现佘城城墙,距今3000—3600年左右。
根据史料记载和现存遗产、考古挖掘,进入文明社会后,苏州地区至少出现过40多座城。《越绝外传记?吴地传》第三就有许多带城市性质的城的记载,如“伍子胥城,周九里二百七十步。”
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也有相关记载,如提到鱼城、苦酒城、鸭城等。
明朝中期《姑苏志》记载更为详细:
太公城、章祈城,并在长洲县东北,章祈疑即在今二十二都(今工业园区唯亭镇西部);
鱼城在吴县横山下越來溪西,吴王游姑苏,筑养鱼,续图经云吴王控越之地,本名吴城,方言谓鱼为吴,故误称耳,今山之傍有冈隐隐如城,又有射台,亦在横山……;
苦酒城,《吴地记》云在鱼城西南,故老云吴王筑以酾(shi,即滤酒)酒,今俗呼为苦酒城……;
酒醋城,《吴地记》云在胥门西南三里酒城,在坛塘边,一名坛城,夫差祭子胥处,临祭劝酒,故名酒城。城中有石子。祥符图经云在吴县东南三十五里大江边,一名陌城;
鸭城在匠门外,吴王以养鸭处……;
柯城、赭城、 (左章右鸟) (左渠右鸟)城、卫王城,并在吴县界;
舸城在平门外,疑即柯城;
后城、堵城,并在长洲县东南数十里,堵城疑即赭城,今尹山乡有堵城里;
伍子胥城、糜湖城、丽溪城、巫欐城,《汉志》、《越绝书》皆云在吴县,后析置长洲县;
居巢城在长洲县,按楚有居巢城,吳亦有之,于义无考,然《史记》云,阖闾六年楚使子常、嚢瓦伐吴,吴迎击之,大败楚均于豫章,取楚之居巢而还,或疑此时有为而筑城,未知是否;
糜湖西城,越宋王城也。《吴越春秋》云,平门外有糜王城,糜王与越王遥战,越杀糜王,因留葬武里城中,故名。以午日死,至今武里午日不举火……;
摇城在长洲县东南三十八里,吴王子居焉,后越摇君居之,今其地名大姚……;
越城在胥门外,越伐吴,吴主在姑苏,越筑此城以逼之……;
鸿城在娄门外,故越王城也;
千城在马安溪土,越千王城也;
阳城在长洲县东北,其左有阳城湖;
娄城即昆山故城也,图经云,在县东三百步,旧志云,吴子寿梦所筑……;
东城在昆山县东三百步,今桥巷犹以东城为名,吴志云,耕者于东寺后多得古城砖及铜箭簇;
武城在昆山县西北,汉书娄县注云有南武城;
金城在昆山县东三里,基址犹存也,相传吴王所筑;
度城在昆山县东南七十里,相传为黄巢所筑,其傍有度城湖;
西鹿城在昆山山下,有卜将军庙,碑云葬于昆山西鹿城;
巴城在昆山县西北十八里,其地有巴王墓、巴城湖;
雉城在昆山县西北十八里,今雉城湖即其地也;
颜县城、瓦浦城並在昆山县,皆古经所载;
石城在常熟县北五里,《吴越春秋》云,夫差兴乐石城,《吴地志》云越献西施于吴王,王择虞山北麓以石甃城,为游乐之所,其地今有石城里,《越绝书》云石城在灵岩山;
扈城在常熟县北五里,石城东,世传吴王游乐石城,又建离宫扈蹕,故名扈城,今有扈城村;
九里城在常熟县北九里,世传吴王牧马于此,建城以栏马,俗呼栏马城,有洗马池,今存;
莫城在常熟县南十二里,相传莫邪铸剑之处,一谓剑城,一谓莫邪城,今有莫邪大王庙,又有莫门塘,《寰宇记》云:汉莫宠筑以捍海贼者;
朗城在常熟县东南;
鵧城在常熟县东北十五里;
尚墅城在常熟县北十八里;
金凤城在常熟县西北四十里;
陶城、闾城、郭城,並在常熟县境。
根据记载,这些城可以分成好几类,有的是国都(如鸿城等),有的是居住性的(如摇城等),军事性的(如越城等),也有的是工业城(如苦酒城、酒醋城、莫城等)、动物繁殖区(如鸭城等)。
许多人问,这些记载是否可靠?因为沧桑变迁,许多城已经难以找到。不过,2008年7月开展的昆山金城考古勘探调查,却证明金城的记载还是可靠的。
金城遗址位于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陆巷村,传说是南宋初年金兵南侵,与宋军对垒时花一夜工夫堆出来的,城墙一直延续到1958年才被逐渐整平。2008年因规划建设生态园,昆山文管所委托苏州博物馆考古部进行考古勘探调查,结果发现北城基、东城基,城基经夯筑,每层夯层厚约10厘米。金城基的土质为汉代常见的夯层堆积,因此推断金城基的建筑年代为汉代。
书称金城相传为吴王所筑,但历史上有许多吴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西汉的刘濞,元末张士诚;朱元璋也曾被封为“吴王”。金城基既然被认定为汉代,又相传是吴王所筑,因此,这个吴王可能是以发动“七国之乱”而闻名的吴王刘濞所筑。
不过,根据金城基位于吴淞江边,东面在汉代又靠近海岸线等地理位置,又有人推测,它的作用可能与军事防守有关。
除上面提到的40来个城之外,苏州地区还有阖闾大城、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四个县城,以及张家港杨舍这个堡城(当时张家港尚未成县)。
杨舍地处长江喇叭口南岸,为海防前沿,素有“五邑咽喉”之称,是保障江南安危的战略要地。明代为了抵抗倭寇的侵扰,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上奏建造五座堡城,杨舍镇是其中之一,且工程最大。
近年,木渎西面近年又发现春秋后期大城遗址,规模为当时全国之最。
三、吴国都城与苏州城的关系
在苏州地区众多的城池中,最重要的当然是苏州城。一般认为,苏州城是春秋末期的吴国都城。
这个吴国拥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其都城位置曾经历过多次迁徙。
南宋时期成书的《吴郡志》卷第四十八称:“大抵泰伯之后,吴自梅里凡三徙。而定居于今之郡城,中间迁徙不出数十里之内也!”
不过,1954年镇江丹徒大港的烟墩山古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宜侯夨(zè)簋(guǐ)”,却颠覆了这一说法。
宜侯夨簋铭文共126字,残存115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于宜地为宜侯。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口土南。王令虞侯矢曰:〔迁?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口,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四十。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
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夨”就是吴国的始封之君周章(泰伯弟弟仲雍的曾孙),因为吴方言“周章”二字读快了与“夨”非常接近。当时周章的都城,应该就在丹徒一带。
就是这个“宜”,后来演变为“吴”(西山人至今把鱼读成宜,吴方言中鱼和吴又是相同的)。因此,吴国国君是泰伯、仲雍的后人,但泰伯、仲雍第四代才来江南。一些专家提出,泰伯、仲雍自己到的是今陕西陇县—宝鸡一带,那里叫“西吴”;也有人认为他们到的是山西平陆以东一带,那里叫“北吴”。
个人赞成这一观点。《史记》记载,周武王消灭商朝以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国国王,又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在周室北面的夏墟之地(建立了虞国)。推测:可能不是虞仲从江南封到虞国去,而是周章从虞国封到江南来做国君(长子出窠让位给幼子,似乎是周人的传统,一直到阖闾的祖父寿梦,还想把王位传给小儿子季札);同时,周人统一全国后,封同族到全国各地为王已完全具备条件),泰伯时期则不具备条件。
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叶文宪认为,吴国早期都城就在镇江(丹徒)一带。后来由于西面的楚国越来越强大,向东进逼,吴国无奈东迁,进入了越国人的领地,最终引发了吴越之战。
在东迁过程中,吴国大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其中包括无锡、常州交界处的阖闾城、苏州阖闾城等,也因此引发了对阖闾大城所在位置的争议。这些争议主要分三派:
第一派认为,阖闾大城在无锡、常州交界处;
第二种观点认为,阖闾大城在木渎;
第三种观点认为,阖闾大城就在今天的苏州城位置上。
①无锡、常州交界处阖闾城遗址考古复查所公布的成果说:“历时一年多的考古复查所确认的大城面积约2.98平方公里,大城内有两小城――东城和西城,西城又分为南城和北城,发现东城和西城有部分保存完好的春秋时期城墙,西城的南城内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建筑(宫)4处,陆门2处,水门2处,北城内有春秋时期的大型建筑1处。”
但许多专家认为,2.98平方公里太小了,那个阖闾城应是阖闾时期的一个水军基地
②2000年 11月至 2002年 6月间,考古工作者在苏州西郊木渎、藏书的一带山间盆地及周围探明了规模宏大的春秋古城遗址群,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两年又开始了新的考古,探明木渎春秋古城遗址群包括一座大城、一座小城和数座小型城址。大城略呈马鞍形,四周被灵岩、清明(即胥山,东岭又称皋峰)、尧峰、七子山(旧称横山)诸山环绕。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合丰村一带。在大小城外面,还发现有断断续续的郭(外城)城墙分布。
根据出土的几何形印纹硬陶及刀、斧、凿等残石器推断,古城构建年代应为春秋晚期。由于历史上著名的吴宫遗迹——姑苏台、馆娃宫、采香、香水溪都在木渎附近,再加上目前苏州古城区发现的城墙遗址最早只追溯到汉代(曾有人认为挖出过春秋战国城墙,但未得到普遍认可),因此一些人认为,这座新发现的遗址才是阖闾大城。
③原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曾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张维明认为,木渎春秋古城遗址的所在,是吴国的故都诸樊城;伍子胥奉命选址建造的阖闾大城是吴国的新都(吴大城),其位置大体上就在苏州城区;阖闾借以开创霸业的国都实际上包括二城一台,即吴大城、吴故都城及姑苏台,东西绵延约20公里,规模之宏伟,堪称东周第一大都城。
原苏大历史系教授周国荣认为,阖闾大城就在今天的苏州城位置。理由是:
山东奄国逃到江南,筑靠水保护的城(今淹城)生存,证明建城不一定依山势;楚国都城郢也建于湿地,来自楚国的伍子胥,选择平地建造阖闾大城十分正常;
东汉初年成书的《越绝书》提到“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等,证明阖闾大城就在今天的苏州城位置上;
如果阖闾城在灵岩山西面,且如考古报告所说城墙延伸到山上,八个水门怎么开?
原苏州博物馆馆长张英霖的观点:
最早记述阖闾大城辟建情况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是可靠的;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亦江东一大都会也”,这里的吴无疑是指今天的苏州古城;而司马迁是到过利用阖闾大城兴建的春申君故城的,因此不会弄错;
再次,历史上阖闾城有多个,不能根据无锡有阖闾城而怀疑苏州前身不是阖闾大城;
第四,建国以来尚未对古城址进行过全面勘察和有计划的发掘,因此不能作出否定苏州古城历史的结论。且1957年南京博物院对平门遗址的调查认为,城墙下压的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下层为早年(春秋时期)堆积。
最后,吴国水师力量雄厚,在大河边建城完全有可能。
四、苏州古城城墙外观的变迁
在漫长岁月里,苏州城墙的模样几经变化。这种变化,有表面用材更新的,也有高度、宽度方面的,还有城门式样变复杂的。
1、土城墙阶段(春秋——五代)
公元前514年修筑的阖闾大城周围四十七里,辟有水陆城门八座,分别是阊、胥、盘、蛇、娄、匠、平和齐门。
当时的城是土城,城墙用泥土夯筑而成,也就是堆上一层土,再用重物把土砸实;然后再堆一层土,再砸实……据说,当时齐门等部分城门上面,就筑起了城楼,可以登高远眺。
民间传说,伍子胥造城时使用了糯米。后来阖闾大城被围,大家把糯米糕挖出来食用,终于度过了饥荒。
此后每到寒冬腊月,苏州人就会准备糯米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纪念,二来与亲朋好友分享。因为一开始是过年时食用的,所以这种糕又被称为年糕。这种糕久煮不腻,干后不裂,久藏不坏,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
伍子胥造城到底征用了多少人,这些人姓什名谁已无从考证。地方志上提到,一位“相王”很可能参与了“阖闾大城”的建设。
这个相王到底是谁?第一个版本说是伍子胥。
第二种说法,相王姓桑名湛璧,又叫桑荣,相传是伍子胥手下的一员大将,因城墙屡建不成而投水身亡;
第三种说法是指赤阑将军,本名黑莫郝,奉命筑城,因延误工期被处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苏州城墙因此受到毁灭性打击,直到汉代才重修。这可能是目前考古挖掘发现的苏州城墙基础只能追溯到汉代的重要原因。
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杨素把苏州城搬迁到城西横山(今七子山)东麓,到唐武德七年(624年)重新迁回旧城。
唐乾符二年(875年),平定王郢之乱后,苏州刺史张搏重筑城墙。到这时候为止,苏州的城墙一直是土城墙。
2、砖头城墙时期(五代开始)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隋唐时期火药的发明,土城墙开始难以抵御敌人的进攻。五代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吴越王钱镠第六子钱元璙重修苏州城墙,改夯土为砖砌,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这是苏州已知最早的砖城。钱元璙还在苏州城墙部分区域修筑了向外凸出的“马面”,使得城墙凹凸有致,富于变化,更加美观。
3、墙顶增建女墙(南宋开始)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金兀术率兵自临安(今杭州)回师,二十五日进犯苏州(当时
叫平江),从盘门直入城中,烧杀劫掠五昼夜,使“风物雄丽为东南冠”的苏州城遭到空前浩劫,百分之六七十的居民被杀。
城墙经多位知府修治,直到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郡守李寿朋重建,苏州城坊才完全恢复,城墙、城坊的布局,在著名的《平江图》上有明确记录。
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苏州知府赵汝历在苏州城墙上增置女墙,也就是城墙顶上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作用是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还有瞭望孔,可以瞭望来犯之敌。
4、城门外墙建瓮城(元末起)
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军入侵。因蒙古人是游牧部落,不喜筑城设防,所以下令拆除各地的城墙,苏州城墙遭到毁灭性打击。
元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各地起兵反元,官府为抵抗起义军,又重修城墙,苏州城墙也得到了恢复,还加厚城墙、加深城濠。
张士诚占据苏州的时候,还在各城门口增置月城,也就是瓮城。这是一种半圆形或方形的建筑,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敌人一旦进入瓮城,城门和瓮城门闸一起放下,敌人就成了瓮中之鳖,可以被轻而易举地消灭,所以被称为瓮城。
明初苏州城墙再次大规模修建。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巡抚韩世琦在原先城墙的基础上改筑苏州城墙,高二丈八尺,女墙高八尺。现在能看到的苏州砖头城墙及城楼,大多为清初所建,盘门、胥门等部分则为元末所建。
五、苏州城墙特点
1、规模宏大
《越绝书?吴地传》记载:“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吴越春秋》与之基本一致。
此外,该书还记载,从阊门到娄门,陆道广二十三步(约30米),平门到蛇门陆道广三十三步(约40米),水道广二十三步(约30米)。
2、平面布局呈“亚”字型
专家们根据安阳殷墟的经验认为,“亚”字形大墓应为天子之墓;“中”字型陵墓等级比“亚”字型墓葬低一等;再低一个等级的是“甲”字型墓。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墓,就只是个“甲”字形墓室。这样的墓葬形式,从殷商时期一直延续了千百年,到秦朝还在使用。
由此可见,“亚”字型在两三千年前往往代表着一种规格,有一种神圣的含义在里头
个人观点:苏州城造成“亚”字型,会不会也是出于同一个原因呢?一个很好的证据是,《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记载,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围)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里面提到的“天”、“地”,都是古人最为敬畏的自然之物,按照“天”、“地”格式建造的大城,其等级也是最高的。
苏州“亚”字型平面布局和水陆城门的结构,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大创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城市中都独领风骚,对研究苏州历史及军事史具有极高价值。
3、结构复杂,设置水陆城门
《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的八座水陆城门,为阊、胥、巫(“平”)、齐、娄、匠(“相”)、盘、蛇(居南)门。
苏州城墙有内、外城河两套水系。城河是城墙土基便捷的取材地,也是调节城内河道的水库,还让苏州古城位置不易发生重大变化。
水陆城门既有利于城内外人员进出,又增加了作战空间,加上城墙防守严密,来犯之敌很难攻克,却很容易被歼灭。
苏州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八卦阵在古代军事上表现出虚实、攻守、进退、迂回、声东击西等特点,因而最能克敌制胜。伍子胥既然“文治邦国,武定天下”,对军事布
阵显然十分精通,将苏州城筑成八卦形,是借鉴了军事上的布阵方法,可以迷惑敌人,十分科学与实用。
也有人认为,苏州古城布局呈现“龟”形,象征着“龟负仙岛”的造型,是中华先人“龟”崇拜的稀世物证。
4、价值巨大
一方面是城门的名字极富内涵,折射着苏州的文化底蕴(在接下来的讲座中详细展开)。
另一方面,古城墙是苏州古城风貌的重要元素,也保护了古城内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小街小巷、古河古桥、古寺古塔、祠堂、古树、古典园林,是记录长江中下游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史的重要载体,又是历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活化石”,也让整个古城成为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六、古城墙的拆毁和重修
清末开始,随着铁路、公路的发展,古城墙逐渐成为束缚交通发展的缰绳。再加上热兵器迅速发展,在炸弹大炮面前,砖垒的城墙已经成为纸糊的窗户,一攻即破,城墙不再是抵御敌人的屏障。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州的古城墙开始成为弃儿。
如“大跃进”期间城墙砖石取去建造炼铁小高炉。
早在1958年4月,苏联专家、列宁格勒建筑总工程师克涅亚席夫就提出:“苏州城墙拆了以后,里面所有的小建筑全部暴露,建筑面貌变化了,是恶化(环境),而不是改进……苏州这城市不是一个普通城市,是具有全国与世界意义的,改建时不应很狭隘,应结合全国、全世界意义看。拆城、填河很简单、容易,到了以后,就要后悔,就来不及,我不主张完全把城墙修复起来,首先保持现有状态,不让它坍下去……”遗憾的是,当时这位专家的真知灼见没得到重视。
在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后,历史开始重新被认识,文化开始重新受尊重,保护苏州古城墙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2008年,市科技局启动了《苏州市古城墙资源数字化勘察技术应用研究及示范》项目,市文物局也下达了“苏州古城墙调查项目任务书”,委托苏州市职业大学开展相关研究。
经专业机构苏州测绘院用最新的数字化勘测技术测量,2010年4月,这一课题正式结题,宣布苏州古城墙周长为15204.31米;保存较完整的砖石古城墙(上世纪50年代拆城时躲过劫难的城墙墙体)为1249.98米,占总长度的8.22%;加上各类城墙残体、城墙遗址,苏州现存城墙及地表遗迹总长4593米,只占原先的30.2%。
“文革”结束后,苏州开展了大量的古城墙保护工作。如1976年至1981年,有关部门维修加固盘门的陆门和水门,并修复城台四周女墙、垛口和登城坡道,1982年又将其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整修东段城墙约300米;1986年在陆门城台原址重建重檐歇山式两层三开间城楼……
2002年6月启动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又重修了阊门、赤门及部分城墙。
文物部门则把胥门、金门、阊门及部分城墙列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了保护范围。
去年9月20日,总长超过1400米的阊门北码头段、平门段、相门段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开工,进一步吹响了保护苏州古城墙的号角。
尽管如今古城墙的保护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尽管部分城门、城墙已经划定了保护范围,但苏州古城墙受伤的案例,并没有就此消失,居民、企业霸占城墙搭建房屋、破坏城墙绿化、乱倒垃圾、私挖城墙泥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但由于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破坏未列入文保单位的古城墙的行为往往很难查处,也很难预防。专家对此呼吁,尽快制订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好苏州城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