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二十四孝故事(下)
曹林娣 2014-04-26
浏览量:5354
(四)负米养亲
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苏轼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子路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后,马上赶往京城救难。到了城外,遇到卫国大夫高柴由城内逃出,高柴劝子路不要进去,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应该救孔悝的难。”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子路对父母 十分孝顺。早年因为家中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一次父母病无食,他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父母。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从此风调雨顺。
子路供奉双亲,直到终老。父母去世后,他守孝三年。他做了大官,出使楚国,随从有百乘的车马,万钟的粮食。享受着华服美食,想起双亲,他感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再能够呢?”孔子赞扬他孝顺父母。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子路的嫡长子孙南宋以前居山东济宁,自40代嫡长孙仲基护康王赵构南渡後,其嫡长子孙世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镇。
(五)单衣顺母
又称芦衣顺母,豫剧鞭打芦花,孔子弟子闵损故事。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十五岁,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有一次,鲁国役使民众翻修仓库,闵损说,修理一下不行吗,为什么一定要大翻修呢?孔子得知此事,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在跟随孔子学习过程中,闵损也处处表现出成熟和世故来。他不仅勤奋刻苦,而且与颜回相似,十分恭谨敬师。他有机会常伴孔子左右,从来都是“訚(yin)訚如也”,始终保持恭敬正直的姿态、做法,深得孔子及同门学子的称誉和信赖。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冬天给他两个弟弟穿用棉花做的冬衣,给他却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闵损驾车载父亲出门,因寒冷打颤将赶车的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衣服中的芦花随着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闵损受到虐待,要休了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继母听说,既感动又悔恨,从此待他如亲子,家庭和睦。子骞长大做了大官,成为天下著名的大孝子。另有豫剧、北京琴书、单弦、二人转等多种曲艺形式演绎其事,名为家庭伦理剧“鞭打芦花”。很有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六)鹿乳奉亲
春秋时期的郯子,因为父母年纪大,患有眼疾,需要喝鹿乳疗治。他便披着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他混在鹿群中,眼看要被猎人当作鹿来射杀,他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治病的事情告诉猎人。猎人为他的孝顺感动,以鹿乳相赠并护送他出山。治好双亲的病以后,他请了一位先生,给众人讲学劝孝,并把“全鹿丸”散发给村里老人。有诗赞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七)戏彩娱亲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与父母隐居耕种在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以美味供奉双亲。为了取悦父母,他70岁还常常穿着五色的彩衣,手持拨浪鼓象小孩子那样戏耍,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逗年逾九十的父母开心。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有人认为老聃就是老莱子,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苏州的李果“莱园”直接取老莱子孝义的园有清苏州的李果的“莱园”:“在大石里,……以‘莱’名者,以圃久荒芜,多蒿莱;奉老母以居,又窃取老莱子娱亲意也”。常熟翁同龢故居名彩衣堂,翁为清同治、光绪二帝师傅、户部尚书。彩衣堂是翁父心存于道光廿所买后改建,同样取老莱子愉悦老亲之意。今存大小房屋90余间。进东路大门第三进正厅额彩衣堂,为明代遗构,古朴典雅。后步枋高悬“彩衣堂”匾额,为道光十五年(1835)江苏巡抚陈銮所书,并作小字款识:“道光乙未小春,二铭年大人奉命典试浙江,还过吴中,拜太夫人于里第。时值圣母六旬寿,百僚彩服旬有五日,因述其新居有彩衣堂额,嘱余书之,以识国恩家庆,为德门盛事云。”
(八)槐阴树下逢仙女
董永,相传为东汉人,幼年丧母,父亲怕他受后母虐待,不再续娶。父子外出贩布赚钱,回家途中,钱财被抢劫,父亲病死途中。身无分文的董永卖身到一富家为奴,换取父亲丧葬费用。孝心感动苍天,天上的七仙女主动下凡,两人在槐荫见面,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两人再次走到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的女儿,奉命织布帮助董永还债。说完就飞离人间。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九)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而久之,他的妻子对木像不大恭敬,出于好奇还用针刺木像的手指,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含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怀橘奉母
陆绩,苏州人,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六岁时,他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走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他:“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孙权征其为奏曹掾,常以直道见惮。后出为郁林太守,加偏将军。郁林郡地处岭南边远穷困山区,为体察民情,安定地方,陆绩经常跋山涉水巡视各县。陆绩任郁林太守多年,为官清正廉洁,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深得百姓爱戴而州郡得治。陆绩卸任离开郁林时,除有简单的行装和几箱书籍外,再无别的东西可带。负责运送的船家说:“舟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为行船安全,陆绩买了一担笋干、两大瓮咸菜压船舱。但船仍太轻,而陆绩身上的银子所剩无几,难再购物压舱。于是,他让船工搬了一块大石头用来压舱,方得以平安返归故里。这块石头运回陆绩家乡后,陆绩的廉洁美名随之传开,有人还吟诗赞颂:郁林太守史称贤,金珠不载载石还。航海归吴恐颠覆,载得巨石知其廉。这块巨石也因陆绩被人们称为“廉石”。
在苏州文庙的庭院里,竖着一块刻有“廉石”二字的巨石。相传这尊青史留名的“廉石”,便是见证了东吴清官陆绩奉公忘私、两袖清风的“压舱石”。陆绩容貌雄壮,博学多才,见多识广,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虞翻是东吴有名的老臣,襄阳庞统也是荆州有名的学者,虽然年龄都比陆绩大,但是都和陆绩关系友善。陆绩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二岁。
(十一)汉郭巨埋儿得金
郭巨,晋代隆虑人(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奉养母亲。后来家庭贫困,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郭巨担心抚养这个孩子便无力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抚养孩子。
这则故事不合情理,有悖儒家慈爱之道,“埋儿”恐为“卖儿”之讹传。今光绪本标题:“为母卖儿”:言汉代郭文举,家中贫苦,其母常让食与孙儿。文举对妻说:家贫不能同时供母养子,子可再有,而母不可复得,故想卖掉儿子赡养母亲。文举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一日,文举挖坑,挖出黄金,上面有字:“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
(十二)拾葚供母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对母亲孝顺。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母子只得拾桑葚充饥。一天,蔡顺遇到赤眉军,士兵问他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筐子里,他回答说:“黑色的成熟桑葚给母亲吃,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让他带回去好好供奉母亲,以示敬意。
赤眉军于天凤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卒史等名称,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
(十三)闻雷泣墓
魏晋人王裒(pou),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因为父亲王仪被晋朝的司马昭杀害,便隐居起来教书,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他的母亲生来就很胆小,害怕打雷,死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音陆)莪(音俄)》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養我受盡勞苦。
《蓼莪》悼念父母恩德,抒发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沉痛悲怆,凄恻动人,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
(十四)唐崔氏升堂乳姑
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崔山南,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因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无法咀嚼食物。他的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长期以来婆媳关系是一个令许多家庭、许多婆媳之间困惑的难题。看看这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祖母对曾祖母的孝顺、孝敬、孝养,是何等感人。故事所产生的教育意义,是永久的。
(十五)晋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徵,琅琊临沂人。王祥性情非常孝顺。早年母亲去世,继母朱氏不慈爱,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让他去打扫牛粪,王祥却更加恭敬谨慎。父母亲有病,他衣不解带,煎汤熬药都先亲口尝过。
母亲曾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开衣服将要去破冰捉鱼,冰忽然自行破裂,两条鲤鱼从中跃出,王祥捉着鱼回家了。母亲又想吃烤黄雀,就又有几十只黄雀飞到他的幕帐中,又用它们来供他母亲食用。同乡的人都惊叹,认为这是孝心感应的结果。他家有丹李树,结果实的时候,母亲命他看守,每次风雨来时,王祥就抱树大哭。他就是这样忠厚孝顺。
汉代末年,遭逢战乱,王祥扶持母亲带着弟弟王览逃难到庐江,隐居三十多年,州郡征召他,他都不应命。母死后,居丧哀伤过度,容貌枯槁,需要拄着拐杖才能站立。王祥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明初,该王氏家族又析出一支迁居太仓卫乡间繁衍生息。成化十四年(1478年),王梦声五世孙、王世贞祖父王倬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是一位刚正不阿、富有卓识、政绩不俗的官员。世贞父亲王忬,是王倬次子,亦为进士出身,先任御史、巡抚。嘉靖初年,在闽浙提督军务时,屡破倭寇,成功显赫,深受朝廷的信用,后升任总督蓟辽的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等职,一生为官勤于职守,执法公允,不畏权势。后被严嵩所害,其两子王世贞、王世懋求以身代父罪,未果。
(十六)搤虎救父
晋朝人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爬上虎背,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终于使猛虎放下他父亲跑掉了。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十七)晋孟宗哭竹生笋
三国时江夏人孟宗,字恭武,少年时父亡,母子俩相依为命。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叮嘱他用鲜竹笋做汤给母亲喝。正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抚竹哭泣。过了一会,他忽然听到地面裂开的声音,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去做汤,母亲喝了果然病愈。
“孟宗哭竹”的竹,又名江南竹,实际上是盛产我国南方的毛竹,其笋供食用。后来他官至司空。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十八)尝粪忧心
庾黔娄,字子贞,南朝齐人,新野人也。父易,司徒主簿,征不至,有高名。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有一天忽觉心惊流汗,他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非常忧愁,夜里便跪拜北斗星,乞求自己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为他守孝三年。
(十九)负亲逃难
又名“行佣供母”。后汉江革字次翁,是秦国临淄的人。年少时便失去了父亲,独自与母亲居住。遭遇天下大乱,偷盗作乱的人并起,革背着母亲逃难,历尽阻险(地形),常常以采拾的野菜野果作为口粮。几番遇贼,有的劫掠了他想离去,革就大哭求怜悯,说有年迈的母亲,情辞语气谨慎诚恳,有足以打动人的地方。贼人因此不忍心侵害他,有人又指给他躲避战乱的方向,于是他与母亲在灾祸中得以一起保全。革转往下邳方向去,穷得赤裸着脚,靠做雇工赡养母亲,而母亲所需甚丰。
革与母亲回归故乡,每到一年,案验户口(次比之),革因为母亲年老,不想摇动她,亲自站在车的两根直木中拉车,不使用牛或马。如此乡里人便称他作就“江巨孝”。太守曾经备礼召见他,他以母亲年迈需要照顾为理由没有答应。母亲过世,曾伏在坟冢上睡倒,守孝期过去了,也不忍脱下孝服。郡守派遣他的属官脱下官服(请革,示尊重),于是请革作为吏。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朱寿昌弃职寻亲
朱寿昌,字康叔,宋代扬州天长人。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他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周游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他抛弃官位到陕西寻找,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同时,名公巨卿如苏轼、王安石等争文诗为赞美其事。苏轼曾有诗云:“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长新服,儿啼却得偿当年……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
王安石诗云: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尽凄然。从此,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孝子之名得于遐迩。
数岁母卒,寿昌居丧几丧明。既葬,有白乌集墓上。拊同母弟妹益笃。寿昌勇于义,周人之急无所爱,嫁兄弟两孤女,葬其不能葬者十余丧,天性如此。朱寿昌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天长秦栏旧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间,曾立碑于墓侧,嘉靖年间,建孝子祠。今墓、祠均废,仅存嘉庆二年所立石碑。
(二十一)黄庭坚为亲涤器
黄庭坚 (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鲁直,起初,黄庭坚游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予是自号为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
宋代多全才型的文人,黄庭坚是诗、词、书法全面发展的人才。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政治上历经坎坷。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李清照公公、赵明诚之父)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二十二)文王问安
《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周文王姓姬名昌。为世子时。朝其父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寝门外问安。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遂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
周文王姬昌做世子的时候,每天去朝见他的父亲王季三次。在早晨鸡啼的时候他就穿好了礼服,到父亲的寝门外面去问安。宫里的小官说“好的”,文王听了面上才有喜色。到了正午时候再去问安。依然照了早晨时候的问答。到了晚上也是这样做。
有时候、王季偶然身体有点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气,连走路都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饮食复元了,他才恢复了原状。当饭菜献进去的时候,文王一定亲自去视察菜的冷热,等到王季吃完了饭,把饭菜端了下来,文王就问吃得怎样?并对管理菜蔬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献上去,那个人诺诺应着,于是文王才敢退出来。
(二十三)佐舜掌文
光绪本无此条,据考证,佐舜掌文者应为伯益。伯益,《史记》称大费、柏翳、伯翳。是虞夏时期著名东夷部落首领。《通志?氏族略》:“秦氏,羸姓,少吴之后也……或曰,伯益佐舜,赐姓羸氏。”《史记?秦本纪》记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尚书?大禹漠》中记载了伯益建议舜要以尧为榜样,治理天下要深谋远虑、罔失法度,不要放纵游玩、过分享乐;用人要用贤去奸,思虑宽广,处事要心系百姓、顺从民愿;只要坚持实行,不怠不荒,就会一呼百应,天下大治。并记载了伯益以德政降服三苗的故事。其中有著名的“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之句。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回军队。舜帝广施文明德治,舞干羽于两阶,七十天后三苗归服。
伯益佐禹治水,口述所闻,为“《山海经》所本。张守节《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伯益五岁佐禹,“五岁”恐系“十五”之误,“禹”为“尧”之误更合理些,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伯益在尧时即被举用为官,从舜以来合计为政共55年。
(二十四)人号圣童
任延,字长孙,东汉南阳宛人,他十二岁时就成为朝廷的诸生,求学于长安,通晓《诗》、《易》、《春秋》等六经,扬名于太学,同学都称他为‘任圣童’。后来他被拜为会稽都尉的官职,年仅十九岁,迎接他的官员都惊讶于他的年轻。每次去下面的属县巡视,他就让官吏劝勉当地的孝子,请他们吃饭。
四、老年与孝道
刚才讲了二十四孝子,现在我们换个角度,从老人自身的角度来谈孝道,作为本讲座内容的结尾。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有篇文章叫《论老年》,他说:容貌不能永远年轻,但丰富、恬静的心态是可以永驻的。老年原来也是人生当中一段美妙的时光。西塞罗说:老年人不仅要保重身体,还应注意理智与心灵的健康,因此老年也得不断学习。老年人尽管在体力上有所下降,但他们完全可以胜任脑力工作。而且,人生伟大事业所依赖的深思熟虑、性格、意见的表达,关于这些品质,老年人不但没有丧失,而是益发增强了。
“一个总是在这些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孔子所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作家六六说:我想在自己年老的时候,依旧能感受生命之美。中国的宣教片,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说话,甚至为不探望父母还立法。这不是我要的老年——充满着弱势的怜悯,无奈地孝道重压。
其实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老人,老得很有风骨和气质,状态极佳,退休以后上老年大学,琴棋书画,写回忆录,还做点滴慈善。人在老年的时候,也许体力不及年轻人,但经验是财富和宝藏;也许记忆力不及年轻人,但智慧却无可比及——前提是你从未放弃过学习。
像法国女人那样优雅地老去!法国女人:二十岁活青春,三十岁活韵味,四十岁活智慧,五十岁活坦然,六十岁活轻松,七八十岁就成无价之宝。
幸福是一种心境,幸福不仅在于物质的丰裕,幸福更在于精神的追求与心灵的充实。这个世界有人喝茅台而忧,有人却饮白开水而乐!一杯淡水,一杯清茶,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朵鲜花,一片绿叶,常常可以带来幸福的气息!一间陋室,一卷书册,可以领略幸福的风采!
学习这种能力是伴随终生的,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说过:“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和我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同一意思。在座的老年朋友们,让我们拥有一个丰富精神世界和果实累累的老年!祝福你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