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中国宗祠与祭祖文化
林亦修 2015-10-02
浏览量:10581
各位听众朋友,下午好。很荣幸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国宗祠与祭祖文化。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温州大学,主要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因为有一段时间去关注我们温州的开国元首刘基,然后他在温州是一个祖先的形象,在地方上是一个神灵的形象,刘基的祭祠是从明朝初期开始的,明朝中期非常兴盛,清朝早期也很兴盛,民国时也有一段时间很兴盛,这段时期作为国家非遗项目又兴盛起来。所以我对这个宗祠与祭祖文化想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也到各地去看了一些祭祖与宗祠的情况。今天我就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宗祠与祭祖大致的情况。首先考虑找一些宗祠的样本,在我们中国有哪些宗祠,有什么特点。
一、中国宗祠样本
1、中华第一祠:安徽泾县翟氏宗祠
翟氏大宗祠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国内最古、最大宗祠。翟氏始祖张祐保为张定畿(边)子,陈友谅养子,过继给水西翟家。坐北朝南、五楹三进,仿皇家祠堂建筑,总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祠前有石柱、抱鼓石、石狮,祠内有前厅、天井、享堂、寝楼,集徽派木、砖、石三雕及彩绘之大成。
2、山西代县杨家祠堂
鹿蹄涧村杨氏后裔纪念杨业父子。元代十七世孙奉旨建祠,明清重修,现重修。分前、后院,前院奉祀杨业后裔,后院正殿五楹,塑杨业、佘太君坐像,八个儿子的彩塑分列两旁。左右厢房各三间。现村里有杨氏后裔1000多人。
3、广州陈家祠
广州陈家祠是广州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又称陈氏书院,是广东各县陈氏合族祠。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三进,正五间。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6400平方米。功能:书院、科举、商会、祭祖、聚贤堂。为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集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彩绘等广东民间建筑工艺之大成。
4、福建泉州祖厝
泉州浔埔村黄氏,有宗祠、各祖厝,祖厝做红白喜事、节庆祭祀、遗像供奉、日常聚会、棋牌娱乐等。
5、福建省寿宁县异姓联合祠(福建东北部地区),叶、沈、尤同宗,刘、金同族。
6、扬州阮氏家庙
家庙的特点:品官,你当官,朝廷允许你建一个庙,它跟祠堂是有一定区别的。阮元(1764~1849):三朝元老,九省疆臣,一代名儒。清代品官家庙规制,门厅、飨堂、寝堂及东侧三进住宅。中荷欧式建筑。隋文选楼:扬州学派。毓贤街:扬州老城区仅存的完整的家庙建筑 。
7、扬州史公祠
纪念地:清代官方或地方文化建筑。祠墓共处:汉代观念。飨堂与祠分列东西。史公祠是一种人文景观园林:在环顾祠墓之暇,得赏园林景物。
8、杜月笙建上海杜氏宗祠
1930年高南乡陆家堰,占地10.5亩。三进五开间。第一进五间为正厅,设账房和接待室;第二进五间为正厅,中供福禄寿三仙,左右是两座8尺高大理石屏,东西侧厢房;第三进为食堂,楹柱龛屏都是雕龙刻凤,墙砖彩绘戏文,正中供奉杜氏列宗神主牌位。两边厢房作杜家回乡祭祖时眷属住房。二、三进中间搭有玻璃天棚,四周有回廊。两侧还有余屋十多间。又营建藏书楼、学校、医院、花园。藏书楼藏书几万册,花园内华表石坊林立,名树异花繁多,屏条书画不知其数。
9、温州文成县明代刘基庙
刘基庙在明朝中后期,皇帝认为刘基非常重要,给他封为文成官之后,然后给他建这个祠堂。庙分“王佐”、“帝师”两木坊及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温州新建宗祠:温州永嘉县1980年代以来建筑的徐氏大宗、王氏宗祠和黄氏宗祠。温州杨氏宗祠:浙江省苍南县张家堡村杨氏定居于南宋,2010年代改建新祠,分仪门、齐贤堂、四知堂三进五开间。列现人匾额、先人牌位、先祖画像和香炉。
二、祠堂的类型、结构和要素
祠堂的类型:①联合祠:同姓、异姓、通谱。②宗祠③大宗祠④支祠④品官家庙⑤名人纪念祠。⑥家族重要人物纪念祠:状元祠。⑥一家祠:婺源县继述堂(清许运和)⑦女祠
祠堂家庙的结构和功能
正门、正厅、所谓的三进五开间(包括主间、东间、西间、)
刘基庙分为头门、天井、仪门、天井、前廊、正厅、构成的。正厅中塑有刘基及其二子刘琏、刘璟3尊坐姿塑像。
祠堂的一些要素:旗杆、牌坊、水池、 天地坛、牌位龛
三、灵魂观念与祠墓之争
中国古代有庙祭的习惯,也有墓祭的习惯。[宋]张栻《思终堂记》 : “墓祭非古也”。先秦时期 “不封不树”的传统。季子认为,人死之后,“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 《礼记?王制》规定的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的制度,都是庙祭制度。秦汉时期陵墓建造成为风气,墓祭风气逐渐盛行。丧葬俗:树幡招魂,殓前照尸,封茔引香,荣归点主,收骸迁葬。
四、祭祀的地位、原则、时间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记?祭统》认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家祭祀分大祀、中祀、群祀三等 。《礼记?祭法》曰:“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礼记》曰:“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 “侍死如生”和“祭如在”的家礼原则 :“显祖在家朝夕奉面盂水,点香灯,进清茶。每逢节到敬陈羹饭,有新敬薦。” 《礼记?祭统》曰:“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汉代祭祀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安排的,规约为立春、夏至、立秋、冬至这四天举行。宋代四时祭祀的具体时间,逐渐具体为每季中的仲月,加上腊日和忌日之祭,还有岁时俗节的荐享,一直延续到明代初期。《明会典》的品官家庙时祭仪节要通过卜筮择吉日举行:凡四时之祭,用仲月。并于孟月下旬之首,择仲月三旬各一日,或丁或亥。在四时中,春夏为阳义,秋冬为阴义,以类归并,形成春、秋二次大祭。
祭祀的基本程序:
1.鼓严
2.行参拜礼
3.瘞毛血
4.行参神礼
5.行迎神礼
6.行降神礼
7.进馔
8.行初献礼
9.恭读祭文
10.颂祖训族规
11.行亚献礼
12.行三献礼
13.侑食炙肝
14.饮福受胙
15.撤馔
16.行辞神礼
17.望燎
18.团拜
19.礼成
祭祀人员:祭主、礼生、族众、宾客、杂役、观礼者
礼生:最早见东汉应劭《汉官仪》:“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 梁章钜《称谓录》云:“今赞礼者为礼生”。清《六部成语》:“祭祀圣庙及先贤祠堂,在旁提倡(唱)起、跪、叩首诸仪之员,曰礼生。”原巫觋,周春官、大宗伯 ,秦奉常,汉太常,唐宋礼院,元乐户,明神乐观,清国子监。明清时期的礼生,包括赞礼生、通赞、引赞、亚赞、读祝生、乐生、舞生、捧帛生、捧爵生、捧酒胙生、接福胙生等。
长房立祠,支房从祭 。长房主祭,支房主事。 主祭宗子,主事族长。
轮值主祭:3人,为上下三年祭主,正祭主、东祭主、西祭主 。
祭品及陈设
三牲太牢(牛、羊、猪)首先要求纯色,祭品是所有东西里最好的一种。荐新原则,也就是要把最时新的瓜果拿出来祭祀。纯洁原则,也就是说祭祀物品要干净。在摆设上,在祖先的位置前要摆个贡桌,贡桌的第一个位置是祖先的位置,两边是他两个夫人的位置。在贡桌之外在摆一个大的贡桌,贡桌上摆着很多的祭品。
祭器与祭服
《礼记》:营宫室宗庙为先;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
洗:承盥洗弃水之器。鼎:盛牲之器。俎:盛牛羊等牲体器具。铏: 盛羹之器。笾:盛干物之器。豆:盛菹醢等濡物之器。簋、簠:盛稻粱器。
鼎俎奇而笾豆偶;簋圆而簠方。
祭祀的地方性:巡游、金元宝、斛
五、祭祖文化的意义:唐君毅观点
天地是宇宙生命之本,祖先是个体生命之本,圣贤是文化生命之本。通过祭天地,人的生命乃与宇宙生命相通,而可臻于“万物皆备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通过祭祖先,人的生命乃与列祖列宗的生命相通,而可憬悟一己生命之源远流长及其绵延无穷之意义。通过祭圣贤,人的生命乃与民族文化生命相通,而可真切地感受慧命相承、学脉绵流的意义。
祭祀时,吾所求者,乃吾之生命精神之伸展,以达于超现实之已逝世的祖宗圣贤,及整个之天地,而顺承、遵戴祖宗圣贤及天地之德。则此中明有一求价值之实现与生发之超越的圆满与悠久之要求之呈现,乃视死者亡而若存,如来格生者,以敬终如始,而致悠久,使天地与人,交感相通,而圆满天人之关系。则此三祭中,明含有今人所说宗教之意义。
复兴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贤之礼,以及对亲师圣贤的敬意,对人格世界、宗教精神、宗教圣哲的崇敬。这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再造,对于建构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