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齐白石的绘画艺术

    李梦怡   2016-12-22

    浏览量:1221

    视频播放

    有天有位先生问我,齐白石的画到底好不好?我们今天就来谈谈,齐白石其人与他的绘画艺术,来看看,他的画到底好不好。

    要说齐白石的绘画艺术,就要结合说一下他早期的人生经历。1864年(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村一户穷苦的齐姓农民家庭中,一个名唤阿芝的孩子呱呱坠地了。谁也没有料到,这个阿芝日后会成为咤吒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代巨掣,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齐白石。齐白石父齐贯政,母周氏,初名纯芝,号渭清。纯芝,也就是以后“艺术匠”及白石印文中多次出现的“阿芝”的由来,齐纯芝8岁(1870年)那年,在外祖父周雨若主持的村学中就读,半年后因家贫辍学,随后从父务农。自幼即从事牧牛、砍柴这些粗重的农活,对齐纯芝成年后吃苦耐劳性格的形成可说是不无关系。务农之余,年少的齐纯芝对读书学画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对于以一个只经半年村学教育的农村孩子来说,确实难得。1877年,11岁的齐纯芝师从叔祖父学做木工,业余临习《芥子园画传》,这也是他迈向艺术殿堂的起步阶段。16岁,纯芝改学雕花木工,3年后出师。成年了的齐纯芝则改名为璜,号濒生。那时,他据《芥子园画传》自出的雕花新样也开始在乡间脍炙人口,成为当地的雕花名手,有芝木匠的美誉。同时,求芝木匠画神仙圣佛等画像的乡民也日渐增多,齐璜画名自此亦满乡里。

    齐璜正式意义上的习画始于拜民间画师萧传鑫为师,其后又得文少可(亦为民间画师)传授画衣冠写真像,学得一身手艺,为日后京城的卖画生涯埋下了伏笔。1889年,齐璜师从画家胡自倬(号沁园)学画工笔花鸟草虫,如果说以前的学习纯粹是手艺性,出于谋生的考虑的话,那么相比之下,这段学艺经历对齐璜个人风格的形成更有意义。齐璜工细的草虫风格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直到大写意风格形成后,画中的大多数昆虫还是精工之极,与粗放的花草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心动不已。齐璜的山水画引路人是自号瓮塘居士的谭溥,其时齐璜以画人像为主,兼作山水人物花鸟草虫,画法近似当时所谓的湖湘画派。晚年的白石翁自诩“诗第一,治印第二,绘画第三,写字是第四”,对自己的诗文颇为推许。其实齐璜自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对学诗追求不懈。初时以诗人陈作埙(号少著)为师,并于1894年与同乡诗友共组笼山诗社,被举为社长,次年又加入罗山诗社。1899年,齐璜拜诗人王湘绮为师攻习诗文,从此诗艺大进,诗风渐入淳朴清新之境。攻诗习画的同时,年轻的齐璜更有余暇致力于书法,他初习馆阁体(这纯然是出于谋生的需要),在1896年左右书风一变,改学何绍基风格,习钟鼎篆隶诸体,在30岁左右,齐结识了篆刻家黎检安,研究篆刻,这就是齐璜治印的开始。题外一句中国艺术圈有段默认的共识,100个画家可能才出一个书法家,1000个书法家才出一个篆刻家。所以在从前,金石篆刻是文人的传统,碑帖古籍拓本,都曾是最佳藏品。要在中国做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诗书画印”是必不可少的,而真正擅长“诗书画印”的艺术家,历史上,亦是少之又少。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齐白石早期的画风,早期的齐白石,比如28岁时候,他跟着胡沁园学习,从技法上来看,还保留着“清初四王”的一些影子,也是因为仍在摹古阶段却天资聪颖,于是他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的家伙,改行做画家。而众所周知的是,在绘画题材上,齐白石是个全能画家,他画花鸟草虫、水族虾蟹最多,人物画的数量居次,山水画最少。但是这样的过程中,齐白石的风格也一直在变,比如,1902年,齐白石应夏午诒邀请,赴西安教画。在西安结识樊樊山,尽观樊所藏徐渭、八大山人、金农等名家书画。是年,其花鸟画风一变,走上写意画路径。有些美术史上会拿“清初四王”与“四僧”作比较,爱好书画的人也会看出门道,“四王”的作品,大多数时候以承袭摹古为主,作品取程式上的画风清逸却少有创新,而“四僧”、“扬州八怪”甚至更早明朝的徐渭,都是那些时代的怪才,他们从古法里吸收养分,真正做到了博古创新,是被称为“天才”与“怪才”集合的“奇才”们。所以1902年,齐白石自从接触了徐渭、八大、金农等人的作品后,其绘画创作上,也深深被撼动了原有固守的一些东西,转而朝更深层次承袭与创新上入手。

    也是1902年起,齐白石开始了七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阶段。1902年—1908年对齐璜来说是重要的7年,齐璜在而立之年完成了读万卷书,而“行万里路”正是在他行将半百的这7年中实现的。学习文人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不二法门是临摹,但临摹后还须进入自然真景中进行印证方能将所学化为已用。在自己的足迹踏遍华山、庐山、嵩山、蜀山、巫峡、阳朔、长江、黄河、珠江、洞庭这些名山大川之后,齐璜的艺术境界明显地高了一层,一个脱尽生稚的齐璜出现了。特别是阳朔那些形状奇伟、境界蹊怪的石山,给齐璜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成为他日后构搭自己山水图式的至高典范。也是在这7年间,齐广结画友,得见古今名家书画作品不少,自此书法由习何绍基体改学魏碑,篆刻由丁龙泓,黄小松转淑赵之谦风格,猛利之外更见厚重韵致。1910年,齐璜集历年远游的画稿编成借山图卷52幅,借山翁之号即由此而来。篆刻方面他吸收天发神谶碑公山碑的神髓,篆法刀法上均有新创,形成雄伟刚健的篆刻风格。是年,齐璜开始居住于家中,潜心读书作画,赋诗治印7年,并植树栽花、种菜养鱼,修炼身心。

    一个画家只有在写生行路的时候,他的眼界、感触、意境、技法才会得到升华,在这七年里,齐白石的画风已从最初的摹古渐渐有了文人画卷气之风。1909年,齐白石在广州过春节,后去钦州。初夏赴上海,以卖画为生。夏秋之间,游苏州。往南京拜访李梅庵,为其治印三方。10月返回湘潭,至此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其后在家乡葺“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

    1917年,齐白石为避土匪之扰赴北京。正赶上“张勋复辟”,匆匆去天津避难。局势稍定,1919年,齐璜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动荡,举家迁往北京,在那里卖画治印为生,用号有白石山人、寄萍堂主、木居士、三百印石富翁、杏子坞 老民、借山吟馆主者等。我们不妨就在此改称齐璜为齐白石吧。此时他结识了一生之中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位友人----陈师曾。这两人的关系后来被人概括为“没有陈师曾就没有齐白石,没有齐白石也就没有陈师曾。”这位如此重要的密友陈师曾先生在当时绘画界新思潮汹涌澎湃的时候仍然坚定地拥护传统,曾著《文人画的价值》一书,此文极有意义。这里要提一句,齐白石曾说过“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老缶,就是吴昌硕。当时吴昌硕名满天下时,齐白石尚为民间画师,活动范围仅限湘潭一带,他对吴昌硕的画名,早有所闻,却无缘相会。齐白石第四次外出游历时,曾到过上海,很想前去拜访,怎奈无人引荐,只得作罢。齐白石定居北京后,以卖画为生,学的是八大冷逸一路的画风。尽管齐白石艺术功力深厚,作品题材丰富,但在因循守旧的北京画坛,也不为时人所重,画店收他的作品,价格低廉,还要卖了才能给钱,即使这样,也无人问津,有时只能靠摆地摊出售自己的作品。这对以卖画为生的齐白石来说,连生计都成了大问题,以至于他到北京多年仍借居于庙宇。陈师曾是吴昌硕的高足,他在荣宝斋看到齐白石的作品后,发现其艺术功力非凡,便雨夜造访。两人一见如故,谈论起书画艺术,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陈师曾劝齐白石在自己冷逸的风格中吸收吴昌硕热烈、奔放的艺术特色。陈师曾收藏有吴昌硕的精品,平时秘不示人,爱如生命,为了帮助齐白石开拓一条新路,他毫无保留地将吴昌硕的作品拿出让他学习、研究。

    从此,齐白石开始了他的“衰年变法”,为了排除干扰,用志不分,他停止卖画,闭门谢客,让夫人把自己反锁在画室中,研究吴昌硕的作品。他不只是简单地照本临摹,而是对吴昌硕的构图、用笔、色彩认真揣摩、分析,思索自己的创作途径,想了画,画了想,吸收吴昌硕作品概括力强、重点突出、大胆删减、用色古艳的优点,终于创立了红花墨叶派,其作品以浓郁的生活气息、艳而不俗的色彩、醇厚清新的笔墨,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在画坛独树一帜。齐白石对吴昌硕的艺术敬畏有加,曾对弟子说:“这辈子是画不过吴昌硕了。”当时画界就曾有“吴老缶一日不死,齐木匠不敢南下卖画”的传言。不过,远在上海的吴昌硕,看到弟子陈师曾带来的齐白石近作、了解了他木匠出身的苦难身世和走过的坎坷艺术之路后,对齐白石的奋斗精神非常钦佩,同时对他取得的成就也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齐白石要他代订润格时,年近八十的吴昌硕亲笔为他书写了:“齐山人濒生为湘绮高弟子,吟诗多峭拔语,其书画墨韵,孤秀磊落,兼擅篆刻,得秦汉遗意……”全面肯定了齐白石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齐白石对吴昌硕的艺术推崇备至,不仅下大功夫临摹其作品,还把吴昌硕的一段画论“小技拾人者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抄录贴于床头,每天早晚各默诵一遍。吴昌硕让陈师曾转告齐白石,大家都是朋友,互相学习、切磋即可,拜师就不必了。此外,他还让儿子吴东迈进京在陈半丁的陪伴下登门向齐白石解释。虽然没有拜师,齐白石一直把吴昌硕当作自己的老师,在陈师曾的提议下,三人互为刻印作纪念,吴昌硕为齐白石刻了一枚“湘潭人也”,齐白石为陈师曾刻了“山谷乡亲”,陈师曾为吴昌硕刻了“缶尊者”,当时被人们誉为“石交之印”。齐白石的作品结集出版时,吴昌硕还为画集扉页题签,这对尚未成大名的齐白石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提携。齐白石吸收了吴昌硕的艺术成就,获益匪浅,在构图、运笔、用墨等方面,深得吴昌硕神韵,又有自家的面目。陈师曾为齐白石的成就深感欣慰,赋诗称赞:“一日不见如隔秋,三家神犬功自酬,我欲借之乘风去,为我中华雪耻羞。”

    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的作品赴日本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同时带去的还有好几位当时国内一流画家的作品。陈师曾考虑到吴昌硕的画在日本已享有盛誉,几乎家喻户晓,而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正需要大力宣扬,就故意把齐白石的画价标得比吴昌硕还高。日本人大为吃惊,尽管他们一致认为齐白石的画很好,但价格太高,他们也不会购买的。他们打听到在国内齐白石的画目前卖不上高价,纷纷派人到中国来收购。陈师曾闻讯,马上急电北京各画店将齐白石的画价提高20倍。当日本人赶到北京时,才发现价格与东京相差不多,这个信息反馈到中日联合展览会后,立即掀起了抢购齐白石作品的狂潮,陈师曾带去的画作销售一空,连法国人也买了一部分准备回到巴黎办展。齐白石的艺术不仅在日本引起轰动,随之在国内也产生了强烈反响,“衰年变法”大获成功。齐白石感慨万千,高兴地赋诗:“曾点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纸众争夸。平生羞煞传姓名,海国都知老画家。”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中期,齐白石已和吴昌硕并称“南吴北齐”,在中国画坛双雄并峙。齐白石的艺术冲出了吴昌硕的藩篱,创立出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开拓了水墨大写意的新空间,使古老的东方画坛焕发出青春之气。

    也因为这次中日绘画联展,使齐白石和吴昌硕之间有了些许误会,这个以后讲吴昌硕的时候再提了。说上面这些,主要是想讲,一个艺术家生平,他的意境,画法技法的进步,其实大部分时候,如果你没有天生怪才与自我的相对境遇,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伯乐来提携的,而齐白石的第一位伯乐,便是陈师曾。

    1927年,声名鹊起的白石老人开始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校更名为北平艺术学院后,他被民国史上最年轻的美院校长林风眠聘为教授,专职教授花鸟,在校极受尊敬。任教期间有借山吟馆诗草及齐白石印谱刊行于世,1933年,渐老渐熟的齐白石完全确立起自己的画坛地位,又有白石老人画选二集、三百石印斋纪事九册陆续出版。1936年,齐白石往游四川,返家后自加两岁。所以,从齐白石署款75岁的作品开始看,画家的实际年龄都要比画上的小。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沦陷,齐白石辞去教职,开始深居简出,以诗画自娱,并更加深入地致力于对秦汉印的研究。白石老人重新出山担当教职,源于他结识了另一位著名的美术教育家。1942年,齐白石赴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展,机缘巧合地遇上了交结多年的莫逆挚友徐悲鸿。其时徐已应聘而为北平艺专校长,他对齐白石深厚的写意状物功力青睐有加,顾及到教授传统中国画时的特殊性,遂将老友招至麾下。齐白石乃故地重游,执起了往日的教鞭。之中有很多典故和段子叙述齐白石的生平,最著名的,莫过于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人要请齐白石画画,齐白石闭门不见。从中可以看出齐白石是位有气节的画家。

    齐白石的绘画,在他一生,比如光画一个虾,从开始工笔的技法,渐渐化繁为简,成为笔法游刃有余,简单几笔就够了成虾的过程,之中用了十年有余的变法时间。单以艺术的角度,一位艺术家在生活中细致的不断观摩,不断提炼,不断创新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时间长度上是非常需要下功夫的,而齐白石做到了,这也是他一生颇为成功的原因之一——勤奋刻苦。而新中国建国之后,自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初为雕花匠阿芝的齐白石被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获得了同辈画人中最高的荣誉。为什么是“人民艺术家”呢?因为你在他的画面中,既可以看到文人画的清趣意境,又能看到比如浓墨重彩写意的应酬画,在中国,写意画里,浓墨重彩本身不是被人推崇的一部分,甚至于公然以润格苛刻来卖画,在有些书香门第出身的画家眼中,是避而不谈的,因为中国人为人处世颇为含蓄,但齐白石却无妨这些,当“我爱艺术,我也需要吃饭,所以讲价免谈”这类想法付诸于行动的时候,他的一切作风,都变得既合理又通人情,北京话俗称,也就是“接地气”。

    在齐白石的艺术中,很多人都会提到“雅俗共赏”这样的名词,因为绘画在中国艺术上的意义,通常是以文人画作为最高标的,文人画针对富有意境、背景等因素,在作画及赏画的人身上,都要站在一个比较脱俗清高的角度来诠释,而齐白石本人,却打破了这一传统的视角,继而以多样化的形式:精细的工笔虫草,大写意的花鸟,衰年变法后富有意境的绘画来告诉大众,艺术是审美的艺术,艺术也是大众的艺术,就像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略有不同,有些人需要吃饭,有些人则需要有活的更好的精神层面追求。而同样在艺术上,也是如此,“我会画我想画的作品,我也会画你看得懂的作品,我可以都画,但是我在艺术上的追求并没有停止,甚至更孜孜不倦。”这,就是“人民艺术家”的含义。

    现在谈到齐白石,我们也避不开齐白石在书画市场上的流通性,他的流通性之大,也有几方面因素,可以说,所有著名的画家,都避不开这么几大因素:一是齐白石自身的勤奋天赋造就。二是贵人相助之下对其画作推广造就。三是齐白石有一定作品量造就。四是齐白石的门生辈出人才造就。五是齐派画风影响了整个京津画派造就。可以说,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造就了齐白石的市场意义。众所周知,在市场流通性中,齐白石的弟子,也是非常好的,比如李可染,比如李苦禅,王雪涛,陈大羽,娄师白等等,甚至京剧大师梅兰芳都是他的弟子。可见齐白石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是其自身魅力之外,技法实力影响深远的体现。

    1951年,齐白石为祝贺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京召开创作了“百花与和平鸽”,歌颂人类进步事业,并于1956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金。1952年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被推选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被选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齐白石以高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公推白石翁为名誉院长,9月16日,一代大师病逝于北京。从社会意义上说,齐白石的作品风格,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对于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画作出了贡献。我们也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来分析白石老人,则他是古风的孓遗,是20世纪硕果仅存的几位真正的文人画家之一,也正是由于他的存在,使文人画的一部分在20世纪得到了延续。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