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吴带当风
苏州的两件国家级衣裳
龚平 2019-03-16
浏览量:1129
一、苏州戏衣(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苏州,是中国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发源地,有着近500年的戏衣制作历史,也一直是中国戏衣商品的流通集散中心。
(一)苏州戏衣的起源
1、作为舞台剧的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苏州的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也应运而生。
2、吴地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及苏绣、宋锦、缂丝等传统技艺在苏州的发展成熟,是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诞生发展的基础。
(1)“文身”,是吴地先民最早的“服饰”。
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岂礼也哉。——《左传·哀公七年》
(2)苏州地区出土的最早纺织文物。
(3)苏州地区最早关于刺绣与织锦的记载。
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说苑》
(4)、从汉代开始,苏州地区丝织手工业由亦耕亦织农家分化出来,进入郡城,逐步形成专业织造。
先帝时,后宫列女以诸织络,数不满百。……先帝崩后……伏闻织络及诸徒,乃有千数。——《吴志·陆凯传》
三国时期的苏州刺绣,出现了按图绣画的艺术精品。
吴王赵夫人,丞相达之妹,善画,巧妙无双。……孙权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乃其妹。权使写九州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山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晋代王嘉《拾遗记》
唐代,蚕桑丝织业的重心已在江南。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杜荀鹤《送人游吴》
(5)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的苏州现存最早绣品——北宋经帙刺绣残片;宋锦在苏州的形成;缂丝的南迁。
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的北宋经帙刺绣残片是苏州现存最早的绣品。中国织锦的三大里程碑:蜀锦——宋锦——云锦。
宋锦,是指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当时的核心区域就是苏州。它采用经线和纬线联合显花的组织结构,应用彩抛换色之独特工艺,使织物表面色线和组织层次更为丰富。
南宋的缂丝迁入并涌现一批名工巧匠。缂丝是以白色生蚕丝线作经线、彩色熟线作纬线,以竹叶形的梭子按图穿梭,再用竹子制的拨子拨紧压住纬线,以“通经断纬”的方法织成平纹织物。随着南宋靖康以后迁都临安(现杭州),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江南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苏州的沈子蕃、吴煦等,都是南宋的缂丝名工巧匠。
汉代,已有缂毛织物,并有了“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中国缂丝工艺渐趋成熟且达到完整,大致经历了两个漫长的演进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在唐代;后期在北宋。第二阶段:前期在南宋;过渡期在元代;后期在明清。
(6)盘门外元代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大批随葬锦、缎、绸、绫、绢和刺绣服饰,是对苏州戏衣起源前苏州服饰发展及苏绣、宋锦、缂丝等传统技艺成熟的一次检阅。“娘娘墓”(吴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大量随葬服饰,是目前苏州出土最早的完整织绣服饰。
(二)苏州戏衣的发展鼎盛
昆曲于元末明初诞生于昆山、太仓,发展于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也就在苏州相伴而生,并在昆曲发展鼎盛的明清400年间随之发展鼎盛。
1、苏州戏衣业从刺绣戏衣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行业
苏州戏衣业,开始是在刺绣业中的戏衣制作一支,到清代才逐渐分离出来,成为融画、绣、制衣于一体的独立行业。戏衣刺绣,通常根据刺绣传统和舞台演出需要而绣制。因演员档次和演出场合的不同,有粗绣与细绣之分:粗绣,以“绒绣”为主,用未经捻紧的原丝炼熟染色绣制,较为低档;细绣,用捻紧合股的“丝线”来绣制高档产品。
随着戏衣制作的日益精细化,戏衣刺绣开始出现“花线绣”,即与传统苏绣一样,分丝劈缕绣制精细产品。清乾隆年间,以“四大徽班”进京为标志,昆曲逐渐衰弱。鸦片战争前后,京剧正式形成,迅速传播,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为适应于京剧服饰追求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戏衣刺绣遂以光彩夺目的平金绣、平银绣,富丽堂皇的金绒绣和清理秀雅的丝线绣,形成精湛之艺,蜚声全国。
明代,在苏绣自身发展中也是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姑苏志》中,已有“精、细、雅、洁,称苏州绣”的记载。当时,苏州刺绣品出现了宫货绣、民间绣和闺阁绣(也称“宫廷绣”、“商品绣”和“闺媛绣”)之分。至清代,苏州被称为“绣市”。有3个刺绣行业公所,150 多家绣庄,四乡有10 万余绣工。有“家家有绣绷,户户在刺绣”和“三个绣娘,两个绣戏衣”之说。
明清时期,中国缂丝生产中心已经南移到苏州。明代,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对于正在形成与发展的苏州戏衣业和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苏州戏衣业发展鼎盛在市场延伸与销售方式转变中的体现
明代及清代中期之前苏州所产戏衣,主要是直销“关内班”,贩销“关外班”。清末,苏州的剧装戏具才到北京设立有分销处。尽管后来全国剧装戏具流派分有苏派、京派和海派,但其生产源头一直都来自苏州。
(三)苏州戏衣的分类
苏州作为中国剧装戏具的传统产区,历史悠久,产品更是十分丰富。
1、苏州剧装戏具的传统分类
苏州剧装戏具的两大分类:戏班子的“衣箱制”;行头店家的行头类。
“衣箱制”初创于元,形成于明,完备于清。把戏衣分成五类: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箱、旗把箱,另有梳头桌置化妆物品,统称“五箱一桌”。
大衣箱:放置“文服”类的长袍;
二衣箱:放置“武服”及一应短衣;
三衣箱:放置彩裤、水衣子及戏鞋;
盔 箱:放置一切盔帽;
旗把箱:则放置旗帜等小道具。
行头类,则是习惯性地把戏衣行头店生产的产品统归入戏衣类,一般不包括盔帽、巾帽、刀枪、口面、靴鞋等。
2、苏州剧装戏具的品种款式(行当角色)分类
戏衣大多以明代服饰为依据,保留了许多明代服饰的风貌。
(1)蟒:黄缎团龙蟒、三蓝彩绣红缎男蟒、平金绣红蟒、黄缎行龙团蟒、绿软缎平金绣团龙蟒、大龙蟒袍、红软缎女蟒 。
(2)靠:男绿缎大靠、杏黄男软靠、男绿靠、女靠、女大靠、男大靠、男靠、霸王靠、韦陀铠。
(3)龙箭衣:红龙箭衣、箭衣马褂、龙箭衣、缂丝龙箭。
(4)开氅:紫狮开氅、绿缎三狮开敞、麒麟开氅。
(5)帔:男皇帔、团凤女帔、女帔。
(6)褶子:男蓝缎绣花褶子、小生褶子、武生褶子。
(7)其它:宫装、骊宫衣、绛衣、吕洞宾衣、何仙姑衣、紫缎八卦衣、木偶戏衣、钟馗帽、盔帽、皇帽、旗装花盆底鞋、清朝朝靴、登云履、班靴、彩鞋、镶鞋。
戏衣业内还有“私房货”、“官中货”和“充私货”之分。
“官中货”:戏班子自置的戏衣;
“私房货”:戏班子里有声望的角儿专门置办的行头;
“充私货”:高于“官中货”、貌似“私房货”的戏衣。
现在全国仅有苏州能胜任戏衣、盔帽、靴鞋、刀枪、口面和头饰六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制作。
其中:戏衣类有378种;盔帽类246种;靴鞋类41种;口面类79种;刀枪类276种。
二、苏州水乡妇女服饰
(一)特定时空中的苏州水乡妇女服饰
(二)苏州水乡妇女服饰的分类与体系
以年龄分:中青年妇女的服饰和老年妇女的服饰两大类。
以季节分:每一类又按季节分为春秋季服饰、夏季服饰和冬季服饰三类。
以礼仪分:主要分为婚礼服和寿衣两类。
传统水乡妇女服饰有八件套:包头(包括鬅鬅头)、大襟衣(接衫)、襡裙、襡腰、肚兜、大裆裤、卷膀、绣花鞋。
水乡妇女服饰的纽襻也丰富多彩:和尚头纽襻、蝴蝶纽襻、盘香纽襻、
(三)苏州水乡妇女服饰的抢救、传承
(四)苏州水乡的男裙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