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网师园的人文之美

    章致中   2020-10-17

    浏览量:3943

    大家好,苏州大讲坛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平台,已经创办20年了。苏州大讲坛办过很多苏州园林方面的讲座,我也曾经在这里听专家讲过苏州园林。作为一名画家,今天我要从绘画的审美角度跟大家讲一下苏州园林。

    网师园在苏州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园林,虽然偏小,但是非常精致。它是集园林建筑之美、书画艺术之美、语言文化之美、城市之美的大成,是苏州园林中比较有特色的园林,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首先,我简单的介绍一下网师园。网师园建于南宋1174年,宋高宗时期有一个叫石正志的将军,因为反对元帅张浚北伐被弹劾后,来到苏州。他在苏州南园建造了一个别院——万卷堂,然后就一直留在苏州。元明时期,此宅被废置,直到乾隆1765年,观察使宋宗元买下了万卷堂的遗址另建别院,由于当时那里有个小巷子叫网师巷,所以他所造院子就取名网师园,网师就是愉悦的意思。乾隆晚年到嘉庆年间,一个叫徐永春的太仓富商重新修了网师园,并请学术大师钱大昕写了《网师园记》。同治年间,曾国藩的幕僚李鸿裔辞官后,晚年在网师园居住过一段时间,请晚清著名学者俞俞樾写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到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苏州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地。当时苏州文坛的领袖俞樾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也是网师园的常客。他在苏州收了很多学生,其中不乏有后来的大家,如著名书画家吴昌硕,章太炎等。到了光绪末年,网师园又易主了,主人是当时的吉林督军达桂。辛亥革命后网师园再次易主,张作霖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作为礼物赠予前清奉天将军张锡銮作庆寿大礼。张锡銮没有住过网师园,而是其儿子张师黄与好友张善孖、张大千同住此地。抗日战争爆发,网师园又被文物收藏家何亚农购得,解放后再由其子女何泽慧等人将此园捐献给国家。

    下面我循游览线路给大家一一讲解。咱们从网师园正门开始,一看网师园的正门就知道这是个大户人家,很是气派。从前的人来网师园都是坐轿子的,从院落进来,然后再从大门进去。这里有一个大的养马场,有拴马的地方,这就是大户人家门前才有的这么气派的院落,这也是网师园被评为联合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标记。再来看网师园的将军门,上面叫“门当”,下面叫“户对”。这个“户对”材质是大青石,上面刻着的“狮子滚绣球”非常精美生动,这么多年来已经被游客摸的很光亮。门口轿厅两旁的放有的栏凳是供当时的轿夫休息用的,这显示出古代大户人家对底层劳动者的人文关怀。为什么是长凳呢?因为这个长凳可以供他们躺着休息。在原来的大户人家都是有栏凳的,后来全拆掉了,只有网师园依然保留着这种栏凳的格局。院子的最前面是“蟹眼天井”,就像螃蟹长在身体最前面的眼睛一样,使的桥厅光亮、透风。院子里的“锁云”二字由何亚农先生所书。轿厅里面挂着牌匾“清能早达”,这几个字是我的老师张辛稼先生写的。他当年问我这几个字的含义,我告诉他是“清正廉洁能够早达”的意思,老师说“能”不是“能够”的意思,而是“才能”的意思。中国汉字真的非常有趣,这里的“能”是名词而不是副词。轿厅里面有个大的屏风,这是风水上的摆放要求,另外厅里还摆放着一个大户人家才能用到的八人大轿。

    接下来我们到了万卷堂院落。院落的明清砖雕门楼是国内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门楼上刻着“藻耀高翔”四个大字,两旁分别雕着郭子仪拜寿图和文王访贤图,下面雕着的则是福寿图。门楼的这种样子在中国力学上叫“斗拱”,上面靠着,下面顶着,叫“勾心斗角”。可以看出这座砖雕门楼保存的非常完好。接下来到来到万卷堂。万卷堂始建于南宋时期,保存着“三明两暗”的格局,用苏州话说就是“五开间”,这种样式在苏州园林中非常常见,如耦园、留园。万卷堂是网师园中的主要建筑,厅堂正中高悬文征明书“万卷堂”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带着虔诚的态度去看这三个字。厅堂最中间挂着我的老师吴养木先生的画。明清时期最好的的家具都在网师园,杞梓木的长案上放着大理石的侧屏和成化年间的花瓶,寓意“平平安安”。厅正中放着行军鼓,墙壁挂着画有山水的大理石壁挂。

    万卷堂的后面是撷秀楼,“撷秀”是采撷西南诸山秀美的景色之意,因为在当时从楼上可以看到灵岩山、七子山等景色,“撷秀楼”三个字也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所写。厅内,陈设除椅子茶几之类的家具之外,中央摆着一套精巧别致的紫檀木的榻和回台圆凳,使陈设显现出一番新的景象。撷秀楼墙壁还挂着吴养木先生的书画。

    撷秀楼出来是一个花园,花园地上都有铺地。网师园的左右前后上下都能看到景,每个方位的景都是一幅画。地上可以看到五福铺地,松鹤延年,饱含着中国传统吉祥的文化内涵。

    古时候有句话:“周生有道术,能梯云取月”,梯云室的“梯云”二字正取于此。梯云室里有一张黄杨木制作的圆桌,上面刻着喜鹊踏梅,两旁墙上分别挂着三幅刘墉的字。梯云室前面有一个太湖石假山,人可以从台阶走上去,好似走在云上。所谓云空就是将脚下的太湖石当做云朵,人站在上面飘然若仙。前面的院子里长有白皮松,白皮松在宋代的时候数量非常之多,然而现在白皮松数量骤减,因此成了名贵木种。我们看宋代画作中的白皮松都是稀疏的,一根根像金钱松一样,然而现在很少能见到这样的白皮松了。网师园和狮子林中仅存的几株白皮松是苏州迄今为止被保护最完好的。园林中的紫薇树略带灵性,你要是摸一摸它的树干,它会悉悉索索的掉点叶子下来,就像我们的苏州话“肉痒痒”。墙角的天竺在佛教中经常被提到,另一边的梅花发出阵阵幽香。院子建有石栏,这些栏杆上刻着八仙过海,八仙过海分为“明八仙”和“暗八仙”,“明八仙”刻着人物和法器,而“暗八仙”只刻有法器,院子里石栏上所刻图案属于“暗八仙”。梯云室再往前走,有一条长长的走廊,旁边种满芭蕉,如若在下雨天里这看这些芭蕉,颇有“雨打芭蕉”的意境。除了芭蕉,还有绕滕树,它们紧紧的缠绕着石柱。

    五峰书屋是网师园里最敞亮的一个地方,这里可以作为约会、演出、阅读的场所。为什么叫“五峰书屋”呢?因为书屋前有五座假山,模拟庐山五老峰,所以取名“五峰”。1994年7月23日,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在这里签署了《中新合作协议》,揭开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序幕。

    知识分子虽然秉持儒家思想,但也懂得要文武并重,所以读书之余还会射箭、打猎。射鸭廊边上的池子里养着一群鸭子,为的是满足古代知识分子文武并重的追求,这也是射鸭廊名字的由来。

    “竹外一枝轩”的字是何亚农题的,苏东坡有诗句“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在竹外一枝轩看这摊池水感觉非常好。集虚斋里面的一颗乾隆时期的木瓜树,这是南方保存最好的木瓜树,在苏州古书名目中也有记载。

    看松读画轩的厅非常大,在这里,门外可以看松,门内可以看画。门外有白皮松、罗汉松、五针松、马尾松等树木。所谓门内看画,其实就是看门外景色,看窗外形成的画,有一种移步换景的感觉。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审美、空间想象的能力都非常高,也可以看出网师园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这里看的却不止一幅画,窗外的景色透过漏窗形成了不同的画,有假山的,有树木的,这好似四周都挂着“画”。厅里摆放着两个5000万年到1亿年前的古松树钙化石,让人感受到远古生命的气息。在看松读画轩,我们能看到现在的松树,又看到远古的松树,还能看到平面的松树,那就是吴养木老先生的这幅名为“灵岩山松林”的画,可惜的是画中的万亩松林已经不存在,我们现在只能从吴老的这幅画中欣赏到这种景象。

    接下来我们来到殿春簃,匾上的这三个字很容读错,有的人可能会读成“簃春殿”。“殿”作名词的时候是建筑的意思,作形容词的时候是最后部分的意思,这三个字的意思是春天的最后部分,也就是农历四月左右,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院子充分体现古代士大夫的思想情怀:他们非常欣赏竹子的坚韧挺拔,松树高傲的气质,牡丹、芍药的欣欣向荣。集虚斋、看松读画轩、殿春簃正是院主人高雅的思想情怀的体现。殿春簃院内有一座虎儿碑,这其中就有这么一段故事:昔大千居士随兄善孖卜居网师园,尝饲一幼虎,号之“虎儿”,虎儿死后即葬斯园,并立“虎儿碑”一块,惜毁于“文革”,五十年后,大千怀念旧居,寄情虎儿,重书墓碑,自台湾辗转遥寄苏州,市园林局重刻石,立碑于葬虎原址。

    冷泉亭内有一口深井叫“冷全井”,井水很深,亭中摆放的灵璧石为唐寅故宅遗物。

    拙政园内有一座扇形的亭子,上面刻着“与谁同坐”,是来自苏东坡的一首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清风明月是古代文人所中意的事物,这也是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名字的由来。亭旁边有濯缨水阁,夏日以水降温,水阁上的木雕刻着甘露寺刘备招亲和八骏图。走出水阁能看到一颗很大的古柏树,是南宋时栽下的,距今已900多年。

    网师园的池塘形似乌龟,寓意长寿。池子上有座引秀桥,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拱桥,长1.7米,“引秀”的意思是景色都引到桥上。引秀桥畔的白墙如画,墙上爬满藤蔓。

    小山丛桂轩窗外是石岗,南面是桂花和湖石,吸引众多游人前来拍照。

    樵风径是古代文人自我标榜,想过上渔樵的生活的寓意。再往前走,有一颗栗子树和一颗枣子树,寓意早立子,还有一颗石榴,寓意多子。琴室里面陈列着一块琴砖,古代文人将琴放在上面,砖镂空洞起到混响效果。

    整个院子我们都走了一遍,那么“网师”是什么意思呢?“网师”意思是做一个渔隐的老师,离开官场,淡泊名利,过着渔樵般的生活。因此主人在这里建了小小的建筑,就叫网师小筑。

    网师园内的《网师园全景图》是苏州木渎画家劳思作的,作者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才作成此画,国家发行的网师园邮票上的图案就来自于此图。

    网师园是一个文学馆、美术馆、博物馆,是学习吴文化的大课堂。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建筑,今天我从一个画家的视角讲了网师园,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喜欢苏州园林文化,谢谢大家。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