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4 浏览量:440
一、冰心: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1.冰心作品特点:
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2.代表作品:
(1)《寄小读者》——爱与同情
是冰心于1923年7月底开始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的一组通讯,共计29篇。这级优美的、独具风格的散文大都完成于她留学美国时期,内容主要涉及两大领域:一是描写异国风情以及大自然的美景;二是歌颂人间真情,尤其是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
其中第19篇中有段冰心自己也极为喜欢的话,可以视为《寄小读者》的中心思想:“有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2)《再寄小读者》——爱与激情
将自己经历过的、听到的和采撷的生活浪花,以激动的心情,告诉她所爱的小朋友们。
(3)《三寄小读者》:
是1978年开始写的,这次冰心突出了教育功能,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最基本的思想教育。
三部“寄小读者”,都有一个主题,那就是——爱。
(4)《繁星 春水》
《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在语言上,《繁星》《春水》清新淡雅而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繁星》、《春水》的主题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无私母爱的赞颂 。冰心用最炽烈的语言讴歌母亲,把母爱宣扬为至诚至大,至高至上的威力,把母亲宣扬为孕育着一切的“万有之源”,而当不安宁的心灵需要安慰和归宿的时候,母亲又成为最安全的寄寓之所。
二是对纯真童心的咏叹。冰心对纯真童心的歌颂,是她宣扬的母爱向另一个方向的自然延伸。她偏爱一切幼小的、稚嫩的、芽苗一样的事物。她视儿童为世界上最纯真、最可爱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善反衬社会的丑恶及世风的堕落。
三是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冰心崇尚自然,热爱自然。这与她对母爱的宣扬一脉相承。她是自然的女儿,在她的心中,“深蓝的太空”“闪烁的繁星”“无声的树影”“粉红的荷花”“深绿的荷盖”“淡白的花”“深红的果”、流星、大海、山影、晚霞、白云……无不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意象丰繁而情思专一。
四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冰心在诗集中,反复出现“人类”“众生”等词句。这些诗句产生在诗人探索人生的过程之中,因此她的一部分诗歌寓情于景。蕴涵着人生的哲理,耐人寻味。
(5)冰心的代表作书目: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索书号 |
1 |
中国百年文学经典图画书. 第五辑,小桔灯 |
冰心文, 何谦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1 |
I287.8/725:5(4) |
2 |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 书系. 寄小读者 |
冰心著 |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09 |
I287.45/526:23 |
3 |
成长励志经典.我的第一本 纯美诗歌,繁星 春水 |
冰心著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11 |
I11/287:1 |
4 |
中外精美散文.冰心作品集: 精选散文 杂感 散文诗 |
刘泽学主编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06 |
I16/331:11 |
二、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1881年出生于绍兴城内一户姓周的大户人家,小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但是因为一部影片,深知仅仅医生是不能拯救当时的国人,从此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代表作品
他的著作主要有《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
(1)《狂人日记》
是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
(2)《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涵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3)《阿Q正传》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及封建道德规范,从精神上麻醉和毒害劳动人民。这种麻醉和毒害造成了阿Q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精神胜利法,是阿Q精神的核心。可以解释为: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那种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这些都失灵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4)散文集《朝花夕拾》
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
1、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
2、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
3、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
4、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
5、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
6、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
8、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
9、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
10、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是周家老屋后面的一个很大的园,那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那里充满着无限的生机,神奇的魅力,百草园里有紫红的桑葚、有碧绿的菜畦,有长吟的知了,有弹琴的蟋蟀,还有长妈讲的“美女蛇”的传说也是发生在百草园里的。冬天一下雪,还可以在这里捕鸟玩。真是趣味多多。
鲁迅7岁时,就进了私塾读书。12岁时就到了绍兴城著名的三味书屋读书。虽然书塾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但在三味书屋里也充满了乐趣。
描写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同学们读一读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鲁迅先生的快乐的童年时光。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保姆。本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5)鲁迅代表作书目: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索书号 |
1 |
世界文学名著宝库:青少版.朝花夕拾 |
鲁迅原著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10 |
I18/248-2:119 |
2 |
美冠纯美阅读书系.鲁迅专集:朝花夕拾 |
鲁迅著 |
同心出版社 |
2011 |
I18/1135:8 |
3 |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呐喊 |
鲁迅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Z228.2/84:7 |
4 |
典藏一生:我的世界文学名著:金榜青少版.朝花夕拾 |
鲁迅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0 |
I18/1154:32 |
5 |
永远的珍藏 鲁迅卷社戏 |
鲁迅著 |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
2011 |
I287/364: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