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礼勿言 小心用语不当引发文化冲突

来源: 新华网

“不要问收入或支出,不要问年龄,不要问恋爱或婚姻情况,不要问健康状况,不要问家庭地址,不要问私人经历,不要问宗教信仰或政治观点,不要问职业”。来自7月24日《新京报》的消息称,为迎接奥运会,北京市东城区126个社区挂上了“八不问”礼仪牌,倡导市民奥运期间与国外友人对话时不要涉及个人隐私和一些禁忌。此消息一经传出,互联网上便有网友留帖文叫好,认为此举在奥运期间有利于避免中外文化冲突,更便于普通民众之间的沟通。不过,网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认为对日常交往一连提出八个“不要”有些生硬,不太好接受。甚至有网友颇有些调侃的味道说,“如果什么都不能问,那只有谈天气了”。 

    无独有偶,近日美国的《财富》杂志也列出了西方人到北京看奥运时的“八项注意”,列举了诸如“中国人一般不拥抱”、“我是为了你好!”、“为什么我还需要证据?” 等中国民众不太习惯或者与中国风俗有悖的表达方式。文章还表示,“到了中国,就要去适应中国文化”。 

    事实上,在国内的许多外语教材中,都会顺带讲述一些西方人的交谈禁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蓬勃的对外交流,也使民众对西方文明中“隐私”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特别是申奥成功以来,对文明礼仪的大力宣传倡导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八不问”的提出,仍然是有必要的。首先,根据旅游部门的预测,奥运会期间来京的国内、国外观众与游客人数将分别达到260万和55万人次,中国人和外国人如此大规模地接触、交流前所未有。因此,讲明交谈禁忌,能够有效避免尴尬和误会。其次,在我国社会,“八不问”中的大部分都是十分平常的话题,问一问、谈一谈并无不妥,与外国友人交谈时,带着这种“惯性”,就有可能无意中触到,造成无谓的不愉快。还有,“八不问”本身就是对人个人尊重的体现,同样也是待客之道。 

    与我们而言,作为奥运会东道主的中国人民,应该展示“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应有风范,尽到“地主之谊”,表现出中国人民好客、包容的优良传统。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中外这两个“八项”实质上说明,只要善意相待,无论东西方的差异有多大,都可以利用奥运会这个全球最大盛典的平台,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进而使我们地球村更加友爱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