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 文化部13日发布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九条赫然写道。一直以来,反对"假唱"声音不断,"假唱"的现象依然普遍,有人甚至声称"假唱是对听众负责"。电脑处理过的"完美"声音,再配上歌星的漂亮脸蛋儿,诚然"无可挑剔";歌者如意,听者满意,何乐而不为!
站在溺器前的你对达芬奇的名作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还是无所谓?坐在地铁上听着mp3里播放的贝多芬,你是否还能保持那种全情的投入?
在现代的传播方式下,原本那些遥不可及的艺术品都可以无限制的复制,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可以挂在客厅里,餐厅的墙壁上,甚至是镶在洗手间溺器上方的画框里。
无限制的复制使"艺术品"可以无处不在,然而也使艺术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和"即时即地性"消失了,已经被"祛魅"的艺术复制品成了纸张上各色油墨的喷刷叠加、光碟上0和1的数位排列组合。
正如上个世纪上半叶德国人本雅明说的那样,"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已经失去了艺术的"灵韵"。
在大众传媒时代,"艺术品"俯拾皆是,甚至躲都躲不开。真正的艺术作品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心情却越来越稀缺了,这也许能够解释,对于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为看一场话剧、欣赏一次画展或者听一场现场音乐会,哪怕票价昂贵,也在所不惜。"独一无二性"和"即时即地性",这是光碟与现场演出的区别所在。
音响里播放的是录音棚里处理过的"完美"声音,歌手站在舞台上手舞足蹈、"声"情并茂,这种"假唱"已经成了演艺圈里的"潜规则":"假唱"永远不会出错,而且只要观众毫无察觉,演出就会得到如期的效果,这似乎是一桩只赚不赔的买卖。
漂亮的脸蛋儿和 "完美"声音的组合诚然能够一时骗过观众,但是欺骗的结果是失去信用,损害艺术的尊严:只要脸蛋儿长得好看,谁都可以登台表演,这样的"表演"还有谁愿意付出高昂的票价、宝贵的时间"欣赏"?长远地看,假唱和假演奏对艺术和受众都是一场灾难。
假唱和假演奏表现出来的是专业性和诚意的缺失,因此,真正伤害艺术的不是商业,而是不道德的商业。在演艺事业市场化的今天,敬畏观众、心怀诚意显得尤为重要。没有自我约束就得不到尊重,自我设限反倒是自我拯救,看似矛盾,这确是一条铁律。曾经发起"真唱运动"的崔健再清醒不过,触犯"潜规则"的他虽然遭到很多同行的反对,却得到无数听众的支持,无疑,作为买家的听众将决定何者最终被抛弃。
无论是几年前崔健发起的"真唱运动",还是今天文化部征求意见的《条例》,也许并不能杜绝假唱,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发自不同主体、影响大小不同的声音,都捍卫了反对"假唱"、呼唤"真唱"的价值,这种深入人心的价值,将是"假唱"的最终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