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和栏目组人员讨论节目制作
一场舆论风波突然而至 制片人以数据驳斥“不实报道”——
-易中天教授打来电话,“百家讲坛”才知自己被“清算”了。舆论哗然中制片人万卫不解:为什么没有人找我核对事实呢?
那是11月下旬的一天,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接到易中天教授打来的电话,询问前些天接受南方某刊物记者采访后刊发的文章“看到了没有”,并告知:“与我们想的不一样。”
制片人立即上网调阅,文章标题赫然入目:《清算百家讲坛》,文中称百家讲坛“收视率在过去的两个月已经被挤出央视科教频道的前10名”;“死亡倒计时,从现在开始”;“收视率日薄西山”……
已经在央视工作十几年的万卫,首先感觉到的是文章作者的“对立面”态度,这让他感到意外,因为该记者是他熟识的人,原供职京城一家报社,不仅“打过交道”,“而且是我介绍他去采访易中天教授的。”
万卫先生回忆:“他给我打来电话,说调新单位了,做一篇百家讲坛的报道想采访我。我如果接受采访须经领导同意还要提交采访提纲。他转而提出采访主讲人,于是我推荐他采访易中天教授,因为当时正在播出易老师的‘诸子百家’。”
“因为是我推荐的‘记者朋友’,易老师才接受了采访,可是那篇文章主旨不是易老师谈诸子百家。”
就在制片人万卫还没有来得及对“清算”文章做出回应时,互联网的传播仿佛倏忽之间就将百家讲坛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由“收视率跌出前10名”这条“惊人消息”引发的各种时评文章转瞬间从大江南北潮水般涌来,令人目不暇接。
有的报刊直接转载那篇“清算”文章;有些媒体则邀请当地专家学者就百家讲坛“收视率暴跌”一二三四地分析原因,有些学者诉诸客观、理性的批评或建议;有些文章则延续“死亡倒计时”这类用语,称百家讲坛“寿终正寝”、“英年早逝”、“娱乐致死”……
这个曾经的黄金栏目,一时间竟成众矢之的。有文章评论:“短短的时间内,围绕《百家讲坛》就能衍生出如此之多的是非和口水,不得不让人感叹《百家讲坛》巨大的影响力,和一些媒体追逐热点的迫切心情。”
虽然处于舆论旋涡的中心,但制片人万卫说,不仅自己连同整个栏目组都是以正常心态对待:“组里没有人气得如何、没有人谩骂。但是有些不解:这些评论的前提‘百家讲坛收视率暴跌’根本不是事实,为什么就没有人找我核对事实呢?!”
一年来对各种非议“冷处理”的百家讲坛,不得不用统计数字来“证伪”
尽管百家讲坛栏目“进驻”亿万家庭,但是其制作团队却处于在央视大楼外“漂”的状态,近期栖身于北京西站附近的一家招待所内。
制片人万卫的办公室,被一个圆形会议桌占去一半,房间一角摆放着金色的奖杯和大红色的获奖证书。百家讲坛近期的两个奖项是:今年7月荣获《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文版评选的媒体行业“中国标杆品牌”;今年6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联合评选的《2007中国电视最具网络影响力的CCTV十大栏目排行榜》,百家讲坛位居第一名。
万卫先生手拿一沓表格走来,他说有记者到访,他的第一项任务是“洗脑”,因为记者已经先入为主地被误导“百家讲坛收视率暴跌”,他要用央视的统计数字说话。
那是一本淡黄色封面、如杂志般大小的《CCTV2008年三季度收视分析报告》。尽管有“收视率为万恶之源”的名言,但从媒体人的角度看,央视的收视率统计还是比较精细的。不同时段、不同类别的节目,计算收视率时引入“权重”概念,也就是说,晚间黄金时段与中午时段、科教类节目与文艺类节目的收视率统计,均要乘以不同的权重比例。除此,这项统计还包括领导分、品牌分、成本指标、满意度指标、主客观指标等,这就是央视领导力推的“绿色收视率”概念。万卫先生解释:“就像经济发展不能只看GDP,还要考虑环保等因素,绿色收视率就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
即使只谈收视率,万卫先生强调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也处于平稳状态,他给出2008年第三季度收视率为“0.17”,他知道这个数字对于一般读者没有意义,于是又给出2006年同期收视率0.18来加以比较,那是百家讲坛的火爆时期。
在万先生看来,一档科教频道的讲授类节目收视率比较高,只能是暂时的、非常态的。但是在科教频道综合排名中,在2008年二、三季度的统计中,百家讲坛均排名第一,中央电视台的末位淘汰制度,依据的也是这项综合评价。据此,万先生认为南方某刊物文章所言百家讲坛因收视率低“进入死亡倒计时”,“根本没有了解央视是如何评价、统计的,纯属不实报道”。
作为制片人,万卫先生认为百家讲坛目前的收视率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与我们在2007年底确立的目标思路基本吻合。2008年,国家有那么多大事,要举办规模空前的奥运会,我们的态度是:帮忙不添乱。所以一年来对有关百家讲坛的各种议论乃至指责,我们都进行‘冷处理’。”
央视领导层对百家讲坛的要求是:“平稳过渡,积蓄力量,推出新人新作,调整时期探索新领域和新讲法。”
一年来百家讲坛正是本着这样一条思路探索,“有成功和不成功”
盘点“亮点”,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从收藏的角度讲文化,丰富了观众的古代器物知识,带动了社会的收藏热情。马老师的图书签售场面火爆,超过了前几位主讲人。报刊采访、电视台录节目,马老师也由此忙得不亦乐乎。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讲授《胡雪岩的启示》,观众反映“很新鲜”。曾教授不仅把胡雪岩这个人物讲透,更突出了这个历史人物于今人的“启示”。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学者来大陆、特别是到中央电视台来讲课,其中的周折、困难可以想象。这是百家讲坛在2008年的一项突破与创新。
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的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怎么讲?这是一次百家讲坛式的红色经典尝试,万卫先生说,这一讲的内容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少人问津,相反收视率不低,看过的人普遍说好,讲得有新意。
相对而言,“不太成功”的是《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梁祝)、(孟姜女哭长城)、(天仙配)、(白娘子传奇),“我们尝试将民间故事搬到讲堂上,可惜收视率没有达到预期。”
他说,坚持收看节目的人、关注百家讲坛栏目的人,是能够感知这些变化的。
对使用老面孔易中天教授“救市”的说法,万卫先生表示这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想。他说按台里要求向纵深探索,势必要选择一位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主讲人,一年多以前就开始运作这档节目。其实就连一些批评者也认为:“诸子百家”学术含量最高,这种评价正是对纵深探索的肯定。百家讲坛此举的收获是:可以在大众文化传播平台上,审慎地加入一些有学术含量的讲授内容。
-历史地看,这场舆论风波是好事。各种意见都在听的百家讲坛表示:“坚守”才是最大挑战。不摇摆,在“不变中求变”
万卫先生说,他没有想到,奥运会之后,百家讲坛会成为一个热点。
在他看来,这场由不实报道引发的舆论风波,虽然会造成一些困扰,但是有价值、有意义。“这是一场难得的大讨论,说明百家讲坛受到广泛关注,大家在乎这个栏目。各种意见我们都在听,有些观点很有价值,值得深思。”但是,万卫先生认为,“不能摇摆,坚守才是百家讲坛最大的挑战,中国的电视节目能坚持的是少数。”
他说与栏目火爆时的2006年相比,对栏目的认识更深刻了。他在一些场合面对“百家讲坛那张破桌子能不能换一换?”的询问,曾毫不犹豫地答复:“不能换!”他的理由是:百家讲坛是一档文化栏目,它不同于娱乐节目需要时时花样翻新。文化栏目重在推出高质量的内容,他希望人们关注的是内容。
万卫先生强调“在不变中求变”。2009年百家讲坛将推出一批40岁左右的主讲人,这些优秀的青年学者,很有朝气。《新说水浒》近期就将播出;电视剧《闯关东》热播后也有相关内容跟进。继曾仕强教授之后,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先生将登上百家讲坛,对亚圣孟子的学说进行系统讲授。
万卫先生说他感受到观众对百家讲坛的期望值很高,这是对栏目组的信任。但是,任何一个优秀的电视栏目也做不到包罗万象、包打天下,他希望观众能够宽容对待百家讲坛,给百家讲坛“松绑”,“就把它当成一档电视节目。”
对话
百家讲坛不能是杂货铺
记者:在对百家讲坛的批评中,我注意到“话古有余,论今不足”的观点,即“离当代人的生存焦虑还是太远”。按照这样的思路,我观察近期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内容:厉以宁教授坦陈改革艰辛路,江平教授反思30年法制进程。回过头看百家讲坛课程:《大明王朝第一谋臣刘伯温》、《范进中举》。百家讲坛能不能像凤凰大讲堂那样,讲授内容前沿一些,增加一些现实力量?
万:首先央视科教中心有分工,譬如改革开放内容就由其他栏目组承担。
其次,百家讲坛与凤凰卫视大讲堂不好硬性比较,我和他们的制片人很熟,他们反而很羡慕我们,只有做这行的才了解其中的差异。
大讲堂是“周讲”,百家讲坛是“日讲”,周讲难以做到系统性,自然要以观点前卫、思想冲击力见长,它锁定的目标人群文化层次要高一些。日讲则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给普通观众以文化的滋养,而且是持续不断的。
同时,我们要求每位主讲人,站在当下解读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给观众以现实的启发。
记者:那么这两种讲授能不能互补长短、有些交叉呢?
万:一旦交叉就四不像了,各自的长处也都不存在了。现在两家都以各自的特点而存在。
记者:有评论文章认为,按照目前的模式,百家讲坛的路会越走越窄,“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版”。
万:对这点,我不能认同。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我想,即使我一直做下去,在有生之年,这件事情也做不完。
记者:有评论认为,百家讲坛的问题在于:能否找到新的叙事方式,在全球景观下开掘新的内容资源,让年轻人引起心灵共鸣。还有人提出讲讲金融危机。
万:这涉及到我们是开百货大楼呢,还是办专卖店?显然,百家讲坛不能是杂货铺,这个定位不能轻易动摇。
记者:有批评者认为百家讲坛缺乏互动,观众无法提问,学者的不同观点也无从表达。有人甚至认为存在话语垄断。您怎么看?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万:互动的问题很早就考虑过。现在的办法是,观众可以在百家讲坛网站上提出问题,该期讲授结束后,以采访主讲人的方式提问和答复。但是,更充分的讨论或者学术观点论争,恐怕做不到。那要另外开设一个“百家论坛”栏目。但是着眼现实,办电视论坛的可能性很小。
我们欢迎各种流派观点来讲,目前在百家讲坛讲过《红楼梦》的就有四位:周汝昌、周思源、刘心武、周岭。我的观点是,具有学术根基、具备与大众沟通的表达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人,都可以来讲。
记者:有评论文章提到美国的历史地理频道,运用纪实手法拍摄历史场景,古今交汇很有震撼力。百家讲坛有一些这样的画面,能否再多调动些视觉手段,譬如专题介绍孟子故里的山川风物,拉近古代圣贤与当代观众的距离?
万:这涉及到人力、财力的投入,但我会向领导转达。
记者:寒暑假期间,能否拿出一定时段,开设一些名著欣赏课程?譬如北京大学本科生名著选读课程就很受欢迎。作品赏析有益大中学生修养,同时开拓百家讲坛潜在的观众群。
万:有些类似内容过去做过,有些可以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