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技 99%真功夫 《叶问》为功夫片问路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凭借刚柔并济的寸劲力量,叶问——这位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如何成就传奇?

    面对异常激烈的票房竞争,《叶问》——这部贺岁档里唯一的功夫片,如何突破重围?

    2008年的最后30天,寒冬里的中国院线人气十足,各大影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叶问》的档期可谓见缝插针,而不俗的票房让它脱颖而出。观众连呼:又找到了经典功夫片的感觉。中国功夫片能否再塑辉煌?《叶问》,要投石问路。

    ①  镜头回放  过目不忘

    解读影片三大招式

    在影院里看《叶问》,久违的掌声不绝于耳。观众们情不自禁地或欢呼,或叫好,或欢畅大笑,或眼眶湿润。《叶问》究竟有着何种魅力?让我们一一解读影片三大招式。

    招式一:咏春妙拳

    作为一部功夫片,《叶问》的打戏多而不杂。影片细致展现了咏春拳等拳法的制敌手段,使人能赏心悦目地领略搏击套路。全片十余场打戏赢得满堂彩。咏春拳那雨点般的拳法让观众目瞪口呆:一秒里十几拳的短打极具杀伤力。叶问与南下“踢馆”的金山找应战那场戏,引爆了观众的第一次掌声。南北两派功夫的对决,彰显中华武术的美感,叶问轻轻松松教训了目中无人的金山找,让观众解了气。雷鸣般的掌声更是献给了叶问“以一对十”击溃日本士兵和“一对一”完败三浦这两场戏。

    招式二:家国天下 

    影片营造的“小家”的细节十分温馨。“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这句台词,透着浓浓爱意。叶问舍命拼斗后将红薯带给妻子果腹,印证“患难见真情”。叶问用印着“老婆大人”的人形木桩练功,细微处透着铮铮男儿的侠骨柔肠。

    而片中关乎民族兴亡的家国情怀有着十足张力。日军占据佛山后,日本军官三浦以白米为诱惑,让中国武馆的师傅们和日本武者对打,美其名曰“教日本人功夫”。眼看同胞残死,叶问挺身而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要为同胞讨还公道。在日本武馆他以一敌十获得完胜后,三浦问他的名字,叶问淡定地回答:我是一个中国人!观众无不为其民族气节叫好。

    招式三:诙谐幽默

    观众紧绷的神经时不时因逗趣的情节而得到舒缓,这部功夫片要将娱乐进行到底。当金山找冲进叶家挑战时,叶问先是只守不攻,难免打碎不少家当。你来我往的一招一式中,影片来了个突然休止——儿子阿准骑着小车出来说:“妈妈说你还不出手的话,咱们家里的东西就全碎了。”这把大伙儿都逗乐了。而叶问拿鸡毛掸子痛打金山找也极具“笑果”,打斗戏的节奏张弛有度。

    ②  贺岁强档  不俗票房

    较量《梅兰芳》和“冯小刚”

    今年贺岁档的影片质量高、数量多、类型丰富。不少电影“斗智斗勇”,上映档期改了又改,推广计划变了又变。前有声势浩大的《梅兰芳》,后有来势凶猛的冯小刚《非诚勿扰》,12月12日全国上映的《叶问》,真正的“黄金档期”只有一周左右。人们顾虑:票房能否有所斩获?据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透露,由于之前考虑到《叶问》上映时会与多部大片“对冲”等诸多因素,因此当时最终没有投资这部影片。

    不过,院线方面的数据显示,《叶问》首周票房突破3000万元,成为当周周末票房冠军。这个数字比《女人不坏》和《狼牙》两部影片的票房相加还多,仅稍逊色于《梅兰芳》4000多万元的首周票房。

    本周,两大网站公布了各自观影团对于贺岁档电影的评审结果,《叶问》均居首位,《梅兰芳》、《非诚勿扰》排在其后。影片叫座又叫好,是因为它没有说教,一方面功夫场面眼花缭乱,另一方面文戏情节温馨煽情。观众的情绪得到宣泄,感叹视听享受很“爽”。

    “这么过瘾的武打戏,真的很久没看过了!有甄子丹和洪金宝搭档,这部戏算得上是真正的功夫片。”走出影院,苏先生意犹未尽,和身边的朋友回忆着影片中“人形木桩”练功、“一对十”对打等经典动作。另一些观众则指着电影海报上“李小龙恩师传奇”几个字说:“虽然影片里压根儿没有出现李小龙的情节,但叶问的故事已经让我们折服了。这是一部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好片子。”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田卉群告诉记者,《叶问》这部年末唯一的功夫片,具备了群体狂欢的因素,满足了贺岁档期的要求。“影片中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功夫英雄的形象,使《叶问》激起了民众的共鸣,达到集体的感情宣泄。”

    ③  功夫电影  路在何方

    要真功夫不要花拳绣腿

    提到功夫片,李小龙的名字如雷贯耳。《唐山大兄》、《精武门》、《龙争虎斗》、《猛龙过江》等影片,不仅打下了中国功夫片的半壁江山,也让中国功夫名震世界。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火烧红莲寺》就已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热。当时,以神怪类为题材或以晚清民国为背景的中国功夫片逐渐发展起来。1966年到1967年,胡金铨的《大醉侠》和张彻的《独臂刀》为华语功夫片“开山立派”。之后的10年间,李小龙的影片把中国功夫片推向了鼎盛。但随着李小龙的猝死,港台功夫片也日渐式微。1982年,张鑫炎实景拍摄的影片《少林寺》上映,成为这一时期功夫电影的最后一部力作。

    之后,在《少林寺》中一炮走红的李连杰来到徐克麾下,主演了《黄飞鸿》等系列影片,武术功底扎实的他成为新一代“功夫皇帝”。黄飞鸿这个角色也让成龙一鸣惊人,凭借《醉拳》中顽皮搞怪的演绎,能打善斗、鬼灵精怪成了成龙的“金字招牌”,动作风格自成一派的他从不使用替身,华人影坛第一“打”哥的称号实至名归。之后,成龙进军好莱坞,《尖峰时刻》获得极高票房,他也登上了《时代》杂志,奠定了国际地位。

    不过,近年来,功夫电影似乎陷入低谷。李连杰的收山之作《霍元甲》,票房与口碑不成正比。成龙在与金善喜合作《神话》后,感慨打戏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仅凭李安一部《卧虎藏龙》,未能带动中国功夫片的复苏。周星驰的《功夫》倒是带来了一抹亮色。

    “现在的动作明星处于断层。”导演张鑫炎曾不无担忧地说,“如今的明星,走路都不会走就飞起来了,这种影片算不上真正的功夫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