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南京!》22日起登陆全国各大影院,截至26日,全国票房已超过7000万元,共有240万人次观看了这部影片。记者从南京新街口国际影城、万达影城和金陵工人影城了解到,该片在3家影院首周放映票房分别达到60万元、44万元和50万元,这个数字平了《赤壁2》和《变形金刚》等大片的首周票房纪录。
感动和反思
这是一部真实得让人窒息的战争片,但它的票房却没有输给娱乐大片,是什么让观众自愿走进影院?
69岁的老人蔡炜虹是和邻居一起来看的。他说,“我是地道的南京人,所以一定要来看这部片子。每年12月13日拉响警报,我都要经历一次内心的震动!以前拍摄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我都看过,看一次都特别难过,但难过归难过,有新片出来,我还是要看。我想说的是,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南京人,不能忘记那段历史。”
在万达影城,《南京!南京!》的宣传板上贴着很多观众留言,一个80后小伙子这样写道:“时光向前走,历史向后退,《南京!南京!》让我们反思的是:中国的年轻一代,该如何触摸自己的前辈曾经遭遇的那个巨大伤口?日本的年轻一代,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前辈曾对他国的所作所为?”
“陆川越来越成熟了。从《寻枪》到《可可西里》再到《南京!南京!》,他的视角越来越独特,对光影的处理越来越冷静。”公司白领孙苏萍看过影片后认为,虽然网上对这部影片有不少不同看法,如对日军人性的刻画不真实,对大屠杀残酷性的削弱等等,但我们都应该感谢陆川,毕竟,他的作品,提供了一次集体反思的机会。
一位影评人认为,从日本士兵视角来看南京大屠杀,陆川这种跨文化以求沟通的勇气足堪敬佩。以往影视剧中的日军形象过于脸谱化,此片通过角川揭示出战争中的人性之殇。略微遗憾的是影片并没有对日军在南京骇人暴行的深层原因加以挖掘,但不管怎样,这部影片让我们记住了历史,并获得了感动和反思。
南京人较真史实
自己生活的城市曾经遭受了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南京人看《南京!南京!》,更多了一层切肤之痛。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影片中的内容与自己所熟悉的史实进行对比。“南京进行过抵抗吗?”“毁掉孙中山铜像是不是史实?”“日军进城有没有举行过那样的仪式?”
记者采访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经盛鸿,他强调:“不要以纪录片的眼光来看这部影片,我们应该分清历史和电影的界限。”经教授告诉记者,毁掉孙中山铜像肯定不是史实,因为当时日军一直打着保护孙中山的旗号,而且当时的铜像也不是在马路中间,而是在中央军校内。
以往同类题材的影片,对军民的抵抗表现得较少,而陆川的《南京!南京!》,着重突出了中国人的抵抗精神。对观众的疑惑,陆川对记者说,“如果只拍中国人被屠杀,只拍公众记忆,用不了4年这么久。我们在想,我们的父辈在这段历史里面到底做过什么?我在日本兵的日记里发现,他们接触的中国人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抵抗,而这段历史从未被讲过。”85岁高龄的李高山,1937年在国民政府军第154师第三营第三连当勤务兵,当年12月他参加了南京保卫战,他说,“《南京!南京!》中,有不少镜头再现了南京保卫战的场面,十分真实。”南京抗战史料馆馆长吴先斌收藏的《南京攻略战写真帖》中,也有图片记录南京惨烈巷战的历史场景。
该不该让孩子看
在影片中有一个场景:陆剑雄为了让小豆子不要直面血淋淋的屠杀场面,特意让小豆子把绑着自己手的麻绳咬断,然后腾出一只手来遮住小豆子的眼睛。看到这一幕,现场有一位已经做母亲的观众说:“如果小豆子都不能看这样的场面,那么我们的孩子怎么能面对这样赤裸裸的屠杀?”
“《南京!南京!》,一部中国人都应该看的影片。”尽管制片方的宣传语很具鼓动性,但实际上,一些家长和老师看过影片后,却犹豫起来:该不该让孩子们去看《南京!南京!》?
南京29中组织高一年级800多名学生观看了影片。班主任耿老师说:观看这部影片,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看片时很安静,这是以前看其它电影时从来没有过的。残酷的史实确实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从现场反应看,片中的血腥屠杀场面,孩子们倒没被吓着,因为他们了解这段历史,但片中描写慰安妇的细节太多,这对处于生理和心理敏感期的孩子,确实不太合适。耿老师透露,自己本来想带10岁的儿子去看片子,但现在却要“考虑考虑”。
新浪网上一篇“我该不该让儿子去看《南京!南京!》”的博客引起了很多讨论,不少跟帖的家长表示不适宜带低幼的孩子观看这部影片,尽管它是一部主题不错的爱国主义影片,很多留言认为,“片中有不少暴力、血腥、强奸的镜头,等孩子长大后再看也许更合适。”
为此,一些专业人士呼吁:我国应尽快推出电影分级制度,哪怕是中国特色的电影分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