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震区文化遗产:72颗钉子“钉”牢二王庙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地上大洞直径80厘米,深17米,届时加入钢筋水泥,以加固地基滑坡的二王庙

    编者按: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在深切缅怀遇难同胞的同时,我们也将关切的目光对准了那些曾经受损的名胜古迹。为此本报特派记者前往四川震区,以期更真实、更直观地了解各项文化遗产恢复与保护的现状。

    地震后,根据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专家组评定及国家相关法规规定,最终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被选中负责二王庙和伏龙观古建筑群的现状勘察和维修设计、重建规划;由泉州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广西文保中心担任施工。与已开放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相比,这两处古建筑的修复需要更多的时间。

    小赵是河北石家庄人,去年大学毕业后到建筑设计单位上班,一个月后被派到都江堰市,在师傅的带领下担任二王庙和伏龙观修复工程的监理,到现在已经整整十个月了。 

    不过,小赵说他们很幸运,因为都江堰市文物局保留有二王庙和伏龙观所有“原装”文物的照片存档,这给修复工作带来很大便利。施工将严格按照存档照片的原貌进行。除泥塑外,其他建筑材料如廊柱、门窗等,也是尽量在修补旧物的基础上更换新料。按照修复古建筑的程序,一般先清理排险,再维修治理,可施工队在二王庙光清理就花了三个多月。

    古建的修复,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都江堰市文物局副局长樊拓宇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修复伏龙观时,突然发现二殿的围廊是建国之后补建的,不但牢固性不够,还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因此不得不重新设计修复方案,花费更多时间。

    然而最麻烦的,小赵说,是二王庙地基滑坡给修复带来的困难。 “二王庙用的是木构件,具有相当的抗压和承受变形能力。但问题在于它建在一个坡面上。”小赵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古建的知识,发现对这座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建筑群造成损坏的更多是来自外力——地震使其依靠着的山体发生滑坡,滑坡体长约160米,宽110米至160米,平均厚度达15米,最明显的一处地基下沉了几十厘米,由此导致的建筑墙体倾斜、倒塌,使二王庙成为都江堰市受损最严重的文物。

    专家组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加固山体。“说明白点就是向山石里打钉子。”小赵指着山坡上的大洞给记者看:这钉子可不一般!每个直径80厘米,深17米,先用钢筋做出骨架,然后放进打桩机打好的洞里,再注入水泥。

    由于二王庙依山而建,地势起伏,打桩机在平坦处尚能行驶,一上山就无用武之地,所以地势不平处,工人们只好用人力打出这么大的洞。这样的“钉子”一共钉了72颗,足足钉了十个月!

    “原本预计修复工程需要两年,但现在恐怕时间不够,上级给我们的要求是时间服从质量。”小赵说,女朋友在老家等着他,“我还没跟她说要在四川待那么久,只是每过几个月哄她一次:再过半年就可以回家了。”

    回顾

    二王庙和伏龙观古建筑群的修复工作从2008年6月开始,目前正在进行伏龙观一殿、二殿的清理修复及二王庙的地基加固。由于古建的修补往往比新建更费工时,而且有限的场地也影响大型机械作业,预计修复工程将在两到三年内结束。而青城山景区内的老君阁、东华殿等景点,预计将在2010年前修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