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了贵州音像教材出版社卖版号、出版低俗音像制品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随着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在出版社逐步成为市场主体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成为摆在新闻出版工作者面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体制机制的变革催生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可以看到,当改革进行的比较深入,体制机制改革比较到位时,企业将沿着正确的轨道良性发展;而当改革仅仅停留于形式,没有真正触及企业深层次问题时,企业的生存将面临考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管理不规范的单位,要想维系生存,往往会铤而走险、舍义取利,出现一些类似于贵州音像教材出版社那样毫无社会责任的行为。
改革是推动市场优胜劣汰过程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当前,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出版单位的性质,原本没有生存危机的出版社要靠自身的生存能力来接受市场的考验。可以预见,通过体制改革,新闻出版生产力将进一步得到解放。同时,那些靠体制、靠政策、靠垄断生存的出版社,其自身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如果改革的观念跟不上,改革的合力形不成,改革的步伐迈不开,改革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企业自身的活力自然也不会完全释放出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这样的企业必将难以为继。
出版社作为改制后的现代企业,其发展必将遵循市场和企业自身的规律。运用经济规律,进一步加大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改制后的管理力度,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准入、市场准入、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的落实。要不断增强危机意识,把企业经营与法人资格挂钩,与企业职工利益挂钩,让他们自觉遵守行业规则。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新闻出版行业的属性,以及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的特殊性,鼓励企业自主开展针对性教育,在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中,深入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