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长打官司 看“抄袭”决战紫禁之巅

来源: 广州日报

日前,光明日报出版社原社长李树喜与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打起了抄袭官司。这年头,抄袭很常见,抄袭官司比比皆是,但像这样国内两大权威出版社的领军人物因抄袭而对簿公堂,其“规格”之高却堪称前无古人。“抄袭”决战紫禁之巅,想必十分惊险!

    李树喜称被告黄书元所著《察贤辩才》一书一共16.8万字,其中14.4万字均来自自己所著《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抄袭量占83.6%。

    如果《察贤辩才》一书83.6%的抄袭量属实,肯定无法像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抄袭事件那样,用“过度引用”来解释了。另外,该书作者署名只有黄书元一人,显然也无法像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涉抄事件那样以“帮学生署名”来搪塞了。

    耐人寻味的是,黄书元的代理人表示,《察贤辩才》一书素材来源于《国史镜鉴》一书,并已取得两位作者同意。李树喜的《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一书本身已涉嫌对《国史镜鉴》构成侵权。对此,李树喜的律师则表示,李树喜也参与了《国史镜鉴》的编写,而被告只获得其他两名作者授权,这种授权无效。怎么样,够复杂吧?孰是孰非,还真有得一辩呢。

    但不管怎么说,《国史镜鉴》、《李树喜品评历代用人方略》、《察贤辩才》三本书的素材基本相同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同样的素材、相似的内容,为何却要反复出书?这种“新瓶装旧酒”、不停炒冷饭的做法,是否也属于当前出版领域的“潜规则”之一?如果不是两位社长对簿公堂,普通读者谁能想象得出竟然还有这样出书的!

    现在出版领域抄风日盛,越来越多有身份、有地位甚至“德高望重”的人物卷入其中。难道,我们真到了不得不专门制定《反抄袭法》来严打某些“潜规则”的时候了吗?唉,不能不为学风、世风之与日俱下一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