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激活云南“文化力”

来源: 云南网

当《云南的响声》用纯粹的民族艺术写下票房奇迹,当“聂耳音乐周”以高昂的爱国热情感召民族自豪,云南,一次次让全国听到了振聋发聩的“响声”。文化品牌的力量,让云南尽显风流。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明确指出,要努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资本优势和品牌优势,培育和打造以云南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四大世界性文化品牌,即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的“香格里拉品牌”,蕴含深厚历史文化的“茶马古道品牌”,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精品系列的“七彩云南品牌”,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和先进文化内涵的“聂耳音乐品牌”。

    《云南的响声》初探市场便大获成功,与杨丽萍的名人效应、云南民族文化的品牌影响和《云南的响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民营企业灵活敏锐的市场嗅觉密不可分。“响声”去年8月开始排练,敏感的演出经销商们即纷纷前来签下全国巡演合同。“响声”公司为适应商演,从该作品开始酝酿就一步到位建立起来,维持公司正常运作的所有经费,每月平均需要三四十万元,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演出商预付的票房收入。正式上演后的效果证明,正是“响声”企业化的生产营运、在成本收益上精打细算等方面与市场能完全接轨的体制优势,让演出商愿预支出大笔预期的“票房”支持“响声”。事实上,我省始终在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在规划指导、产业政策、行政服务等诸多方面,为民营文化企业营造浓厚氛围、搭建发展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帮助民营文化企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创新优势、赢得新发展。民营资本的强力注入激活了民族文化资源,也彻底砸碎了旧有体制的捆绑与束缚,云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充分印证了以文化力激活经济力的可能性。比如云南映象公司、吉鑫集团、风驰传媒、新知图书城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快速成长,在云南文化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由省文产办主抓的《云南省近中期2009-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研订工作于去年正式启动。该工作组织全省文化产业的有关人员,对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和版权产业、会展产业、演出演艺产业、文化休闲娱乐产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珠宝产业、茶文化产业等10大文化主导产业进行科学论证,全面、系统地规划绘制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蓝图。

    去年1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两个产业要实现深度结合、互动发展。全省主要旅游景区先后打造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旅游专场演出,《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 丽江》《蝴蝶之梦》等优秀文化产品与旅游业结合,赢得了观众,提升了旅游产业的附加值,拓展了产业链。以鹤庆银器、个旧锡器、建水紫陶、剑川木雕和各种民族刺绣品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成为旅游商品市场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一批专业化的民族工艺品生产加工村,带动了广大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千家万户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

    按照建设全国最美最优最好“天然摄影棚”的目标,我省积极推进影视拍摄基地建设,广泛吸引海内外影视资源来云南投资拍摄,形成了全国知名的云南影视品牌。我省先后建设了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昆明玉龙湾影视城等影视拍摄基地,目前正与陈凯歌合作,在昆明建设“东方影城”。我省先后与国内外影视机构合作拍摄了《千里走单骑》《神话》《花腰新娘》《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一大批影视作品,与湖南合作的国庆献礼片《国歌》也正在抓紧制作。近年来,每年均有近百个影视剧组来云南拍摄,影视产业正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