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虹桥,还能“挺”多久——哈尔滨83岁老桥面临拆除重建,城市发展与文保似难两全

来源: 人民日报

经典的斜对称塔式桥梁,没有一个铆钉,一个螺栓;

    长方形塔座四周各有24个花环状装饰浮雕,镂空嵌花的铁栏杆镶嵌着“飞轮”标志(中东铁路路徽),见证中东铁路的历史;

    是黑龙江哈尔滨市245座保护建筑中的唯一一座桥梁……

    这就是霁虹桥。1926年,由俄罗斯著名建筑师斯维利道夫和桥梁设计师符·阿巴力设计,穿越了83年的岁月风云。

    然而,历经时光车轮的碾压,霁虹桥早已是遍体伤痕,并在2004年被鉴定为危桥。随着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有关老桥去留的议论近年从未停歇。哈齐城际铁路开工在即,在有关部门的规划中,霁虹桥的存续已进入倒计时……

    重负在身的“瓶颈”之桥

    从诞生那一天起,霁虹桥就因其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奠定了在这座城市牢固的地位。

    老桥位于哈尔滨道里区和南岗区、道外区分界点,是横越松花江的滨洲、滨绥铁路跨线桥,堪称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咽喉通道。桥上的车水马龙,早已定格为哈尔滨人的城市记忆。

    据哈尔滨市公安交警支队秩序处负责人介绍,由于两侧引桥为双向六车道,而桥上缩为双向四车道,霁虹桥已成为哈尔滨市南北向主干道中最狭窄的一部分,高峰时间车流量达到6000辆/小时,最高达到8000辆/小时,“前年开始就成为全市十大堵点之一”。

    熙熙攘攘的车流匆匆来去,市民或许并未意识到老桥的衰老,直到不久前道桥部门对老桥的一次“体检”,人们才真正为老桥的命运担忧起来——12个桥墩中,位于东侧的10个已严重破损,在靠近地面处裸露出里面粗大的钢筋;桥台外移并出现沉降,就连桥台上方的桥头堡也已经向外倾斜……

    酝酿40年的改造方案

    7月5日,设计时速达250公里的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城际高速铁路奠基。按照规划,霁虹桥下面的铁道将“五线变七线”。老桥再也无法回避“去留”的终极追问。

    其实如何保住霁虹桥,又不影响城市交通发展,在有关部门和专家脑中,已盘旋了40年。哈尔滨市规划局原局长张相汉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专家提出过在霁虹桥上方再建一座高架桥,跨过铁路的行李房和霁虹桥,这个方案或能解决桥上交通拥堵问题,但是会破坏霁虹桥的风貌和整个城市的风格,在专家的反对声中,这个方案被搁置了。

    近年来,霁虹桥成为即将修建的电气化铁路的障碍,专家又提出抬高桥面或降低铁轨来拓展桥下空间。但是,霁虹桥的桥面和下面的桥柱浇筑为一体,无法单独抬高桥面。另外,按照铁路部门的运行要求,火车必须在相对平坦的铁轨上行驶,因此不能降低铁轨的位置。因而,这两种方案也未能成行。

    日前,哈市政府有关部门召开改造方案论证会,认定霁虹桥不再具备维修价值,决定拆除老桥后,对其进行原样式、原材料、原位置的“三原”改造——

    桥梁下部将重新建设,造型按原桥设计;桥梁上部栏杆、桥头堡及附属装饰配件按原样恢复,改造后的桥面维持原有风格;上部的桥体采取“落架维修”,进行拓宽增长。同时,抬高桥面约50厘米以增加桥下空间,保证电气化机车通过。方案预计明年动工。

    据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副局长吴松涛介绍,混凝土桥有效期是50年,霁虹桥60多年没有对主体进行过维修,这种混凝土危桥会突然断裂,十分危险。哈齐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总工李雄飞称,“霁虹桥虽为市级保护建筑,但桥梁结构性病害突出,并且严重制约了滨洲线、滨北线方向的运输能力,结合哈齐客运专线建设进行改建,目前的改造方式是最佳方案”。

    难以割舍的“大桥情结”

    改造霁虹桥的话题,近来在哈尔滨市民中引起热议。83年风雨相伴,大桥在市民心中打下的结,难解。

    66岁的哈尔滨市退休职工王亚芹的家在霁虹街三号,距霁虹桥仅几十米距离,“人老要得老年病,桥‘老’了也一样,它为哈尔滨服务了这么多年,咋能说拆就拆呢?”

    自从得知改造消息后,哈尔滨市文化保护学者曾一智一直在上下奔走。她认为,霁虹桥属哈尔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管它是否是危桥、是否阻碍交通,都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来实施原址原貌保护。

    哈尔滨市文物管理站站长刘云才介绍,规划建设部门至今尚未向他们通报项目相关情况,“当年的建筑工艺已经失传,原料也不具备了,一旦拆除就不可能恢复原貌。”

    连日来,东北网“霁虹桥该拆吗”的网络调查吸引很多市民参与。截至8月1日17时,共有9632人次参与投票,调查显示,不赞成拆除者占到83.41 %。“认为霁虹桥桥龄太长,应该重建”的投票数量为18.42%,他们普遍认为“桥太老了,不堪重负”。

    “天安门在1969年、1973年经过两次重新维修,也是进行了落架维修。”哈尔滨市规划局副局长吴松涛表示,施工时将对原有建材进行编号,以备复建时对号归位,“改变的就是比原来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