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犊”:孤身难唱独角戏 复出成“家族”

来源: 三秦都市报

冷脸蔫怪 王木犊

    “我叫王木犊,我老婆叫李幺妹……”这句曾经被许多普通老百姓熟知的经典“开场白”如今又再次在西安响起,王木犊,这个集单口相声、故事和话剧的特点于一身独角戏角色,和他的表演者石国庆一起,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红遍三秦大地,并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被西北乃至全中国的听众、观众所熟悉,十年辉煌,十年沉寂,二十年之后,王木犊复出,而且立即被舆论推到了与赵本山、郭德纲、周立波等等近年来涌现的笑星巨头相比对的位置,王木犊能否获得重生,陕西曲艺是否能以此为契机,生发出新的方向和发展道路,人们都在期待着……

    “非专业”成大腕

    “王木犊”原名石国庆,是西北大学化工系一名老师,1980年他自编自演的第一个独角戏节目《秦腔、歌舞与离婚》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参加了全国职工文艺调演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从那以后,石国庆以王木犊为主人公创作了一系列的独角戏。王木犊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舞台形象,人们反而逐渐忘记了表演者的本名叫做石国庆。 

    石国庆在独角戏创作和表演上获得了成功,然而,他本人却并非是一名专业的文艺工作者。尽管从小就非常喜欢表演,但是家庭却没有给他太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考大学的时候,有心学文的石国庆却不得不遵从父亲的意愿。在大学里,石国庆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并且一直担任着学生会的文体部长。毕业时,品学兼优的石国庆留校做了一名教师,工作之余,他仍然热衷于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父亲对石国庆这一时期的行为并没有过多地干涉,不料想,石国庆后来竟然搞出了更大的动静。

    孤身难唱“独角戏”

    20世纪90年代以后,王木犊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野,谈及当初“退隐”的种种原因石国庆表示,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首要工作是教书。而且王木犊系列剧的创作、表演都是自己一个人,自己的精力也有限,为了工作,不得不停下来。而他的好友西安著名的相声演员周春晓告诉记者,停止王木犊系列有许多的原因,首先是石老师自己的创作精力确实有限,但也与当时大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有关,他告诉记者,当年西安说唱团在全国巡演载誉归来,给陕西人民作汇报演出时,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说:“这是什么东西,也敢拿来叫我们看。”当时他们是备受打击。这样就造成了陕西的许多文化艺术人才外流,并且80年代中期全国开展了一个批判“靡靡之音”的运动,陕西独角戏也险些被批。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终止了演出。之后的陕西曲艺界由于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原因到90年代终于断了“香火”。

    精心打造“王木犊家族”

    王木犊重出江湖,引来外界的强烈关注,站在焦点之上的石国庆却显得非常坦然和平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时代在发展,而他自己年龄也在慢慢增长,“王木犊”在那个历史时期确实红火过、辉煌过,但在今天要想恢复当年的盛况却多少有些难度,“我现在是快70的人了,爬个山都爬不动了,还追求什么名利啊?”石国庆幽默地说:“我现在是在走下坡路,我只是希望自己能走得慢一些,希望能把自己有限的力量贡献给陕西的曲艺事业,搭建一个平台,聚拢陕西曲艺的人力和创作资源”。

    复出之后的王木犊,在表演形式上也将有一些新的改变和突破,王木犊将不再是一个人的舞台和单人表演的独角戏,而是以一个“王木犊家族”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家族除了中心人物王木犊之外,还有王木犊的儿女、亲朋以及三姑六姨等,演员则主要由陕西一些有才华的曲艺新人来担任,这样的一种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王木犊这个艺术形象,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让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演员有了登台表演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谁是领跑“陕西曲艺”的赵本山?

    ——访著名文艺评论家常智奇

    “独角戏”为什么没有能走出陕西?“王木犊”为什么没有能成为陕西的赵本山?记者日前采访了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和文化现象研究的国内著名文艺评论家常智奇研究员。

    记者:陕西“独角戏”当年成名很早,在全国都获了奖,但最终却没有走出来。赵本山的“二人转小品”虽然起步晚,但却后来居上,你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常:除了演员个人的天赋、气质才情等原因外,在历史文化精神资源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精神遗传和承袭。赵本山身处辽阔的大东北,那里曾经是中国、俄国、日本交战、贸易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很自然地接受的是一种边贸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开放和包容,容易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

    记者:陕西的文化背景为什么就没有让石国庆和他的“独角戏”走出来呢?

    常:陕西地处内陆,这里长期是封建文化的发祥地。长治久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使得这里的人更多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包括自大、保守、封闭、不易接受新事物。

    陕西的文化构成主要是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而这两者长期以来重视的都是正剧。而中国的传统正剧都是以悲剧为主线的,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独角戏”缺少深厚的喜剧资源,缺少更为广阔的幽默和滑稽的历史积淀,所以不可能“异军突起”,它的命运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

    记者:除过文化背景的影响外,你认为陕西曲艺受困的原因还有哪些?

    常:“赵本山现象”的出现,除社会对文艺的需求、个人的演出天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即官方的扶植。在这方面我认为陕西的文化宣传管理部门是做得不够的,尤其是在发现人才、扶植人才、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