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一批著名导演正在长白山看景,为即将拍摄的电影做前期工作。这些电影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农村题材;二是第一出品人为长春电影集团。像这样的影片,今年以来长影已经完成了30部,还有23部即将开机。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要知道几年前,长影还在为生存发愁。
如今,长影大胆创新体制机制,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从6年累计亏损3000多万元到年盈利3000多万元,今年预计可实现净利润5000多万元。“重树长影品牌,我们不走寻常路。”长影集团董事长刘丽娟如是说,“通过大胆创新,把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打造成全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生产中心。”
错位竞争,打造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生产中心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具有创作和生产农村题材电影的独特优势,曾经拍过《五朵金花》、《不该发生的故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一批经典的农村题材电影。改革开放以来,长影不断探索,《九香》、《喜莲》、《男妇女主任》、《巧凤》等一批反映农村现实题材的优秀电影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据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显示,在获得许可证的234部影片中,农村题材电影仅为45部,不足20%,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这为农村题材电影生产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了与中影、上影形成错位竞争的态势,长影决定将农村题材电影作为主业。2008年7月,国家级的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成立,并获得1亿元的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
长影以高定位、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建设规划》,决心拍摄出一批反映当下农村面貌、农民命运、乡俗民风等健康向上、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农村题材影片,提出了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年产100部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的目标。事实上,到今年底,长影将完成50多部农村题材电影,实现目标的时间将缩短为3年。
刘丽娟表示,要通过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的建设,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队伍,探索一条农村题材电影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发展途径,打造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生产中心。
“三多、两控、一精”,创新电影生产运作机制
刘丽娟一门心思把基地做大做强,她创造性地提出“三多、两控、一精”的运作机制,建立剧本库、人才库和精品库,为此出台了《基金使用办法》、《青年导演扶植办法》、《作家联盟实施细则》、《农村电影制片企业联盟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三多”,即多吸引、多渠道、多元化;“两控”,即制度控制和质量控制;“一精”,即多出精品影片。
为建立剧本库,长影和各省、市、自治区作协合作,成立了西北、西南、华东等六大区域创作联络站,约稿、征集、扶持创作农村题材电影剧本,截至目前已经征集到940多个,其中比较成熟的剧本达300多个。长影还多渠道汇集人才,一批著名作家和一批著名导演加盟基地创作。
有了好剧本和导演,还要有钱,1亿元发展基金对拍电影来说是杯水车薪。“基地好比是个大水池,要把1亿元发展基金当作杠杆,撬动全社会的力量,从而保证池子里的水不停地循环。”刘丽娟说。长影采取全额投资、部分投资、政策投资和酬金投资等四种投资方式,广泛吸纳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自然人积极投资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听说长影有好机制,陕西大德集团董事长黄藤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长春,要投资拍两部农村题材影片,如今,《大婚》、《手铐上的兰花花》进入筹拍阶段。目前已有10家电影厂和20多家民营公司与基地合作。
长影通过“两控”措施严把影片生产质量关,制定出台了《审读、论证办法》、《电影项目投资政策》等基础性、规范性文件,建立起科学严谨的电影生产流程。集团坚持每部影片以质量为重,在此基础上,力争每年推出3至5部在全国电影市场上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精品影片。
长影的变化是巨大的,自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成立以来,喜讯一个接一个。近日揭晓的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二批国产重点献礼影片名单中,长影集团出品的《云上学堂》赫然在目,此前,《腊月雪》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名单。管虎导演的《斗牛》已入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
“让农村题材电影叫好又叫座,为弘扬民族文化而努力。”长影人对未来充满信心。